今日处暑话养生,处暑有哪些习俗吃什么最好?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此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
处暑的“处”是指“终止”,处暑的意义是“夏天暑热正式终止” 。所以有俗语说:争秋夺暑,是指立秋和处暑之间的时间,虽然秋季在意义上已经来临,但夏天的暑气仍然未减 。那么,处暑节气有哪些习俗?如何养生?随小编一起来瞧瞧——
处暑习俗
1、祭祖迎秋
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 。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 。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
2、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
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 。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
3、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
因为,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 。因此,从这一时间开始,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
4、吃鸭子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 。
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
鸭全身都是宝 。鸭肉味甘、咸、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骨蒸劳热、小便不利、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 。
处暑养生攻略
饮食要少辛增酸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处暑时节要多吃一些能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藕、菠菜、鸭蛋、蜂蜜等,防止燥邪伤害人体 。
另外,秋季里有一个著名的养阴法则,叫“少辛增酸” 。意思是用增酸的方式来收敛过旺的肺气,用少辛的方式来减少肺气的耗散 。所以处暑时节要多吃酸味水果,如山楂、葡萄等,而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了 。“少辛”是因为味辛的东西具有发散的作用,会导致人体出汗,随后身体变凉了,所以处暑后不宜多吃辣椒、花椒、姜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物 。
多喝水喝粥预防秋燥
处暑后,天气较为干燥、少雨,人体会因此不适,易发生诸如皮肤紧绷、起皮脱屑、毛发枯燥、嘴唇干燥或裂口、大便干结等秋燥现象 。而多喝水、多喝粥正是预防秋燥的好方法 。
百合银耳粥就是不错的选择 。百合有清心,润肺,宁神之功,对由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心悸、烦躁和失眠颇有好处 。银耳味甘淡性平,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适用于虚劳干咳、少痰和痰中带血丝、口燥咽干、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等症 。
睡好子午觉保持充足睡眠
处暑时节的天气特点是白天热、早晚凉爽 。医生建议,睡眠不仅可以消除疲劳,还能使大脑、身体得到充分休息,是养生美容的重要方法之一,应充分利用睡眠来调养身体 。因此处暑后要睡子午觉,“子”是指子时,夜间0-2点,体内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点;而“午”则是指11-13点,是人体交感神经最疲劳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