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历史事件战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汇总( 四 )


秦收复河西后,并未停止攻魏,继而攻占焦(今河南陕县)、曲沃(今河南灵宝东北)、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蒲阳(今山西隰县)等据点 。秦不仅获得了黄河南段以西的所有土地,而且控制了东进中原的大门,为尔后战胜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
楚灭越
宜阳战后,秦武王死,秦国发生内乱 。楚威王乘秦国无暇对楚用兵之际,利用越国内部不稳定的机会,派大臣昭滑率军攻越 。楚军首先攻占原吴国统治的地区,尔后,继续向越进攻,占领越国全部领土,杀越王无疆,灭越,改越地为江东郡 。越余部分为许多小国散处于滨海地区,朝服于楚 。
中期
合纵
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实行纵向联合,一起对抗强大的秦国的政策 。
连横
连横是战国时期的外交策略 。与“合纵”对应 。出自“诸子百家”中的纵横家 。《韩非子》说:“纵者,合众弱以攻一强也;横者,事一强以攻众弱也 。”[1]
战国时代,秦国位于西方,六国位于其东“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 。秦国位于西方,六国位于其东 。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 。
连横古时也作连衡 。贾谊的《过秦论》中有一句“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力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五国相王
五国相王,指的是中国战国时期中叶五个主要诸侯国互相承认对方君主王位的事件,该事件标志着周朝天子权威的彻底消失 。
战国早期,各国之中仅有楚国、越国及後来的魏国称王 。前334年,魏惠王因屡败于齐国和秦国,霸业丧失,为求遏止秦国扩张,在惠施的谋划下,主动率领韩国等国的国君,前往徐州拜见齐威王,双方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史称徐州相王 。
徐州相王引起了秦、楚等传统大国的敌意 。楚国立即出兵攻打齐国徐州,希望齐国取消王号 。前325年,秦惠文王也自立为王,同年,魏惠王尊韩宣惠王为王 。一时各国不论大小纷纷称王,其中甚至包括中山国、宋国等当时的二流国家 。前323年,在公孙衍的斡旋下,魏国、韩国、赵国、燕国和中山国结成联盟,各国国君均称王,以对抗秦、齐、楚等大国 。齐国对于中山国的王号不满,曾试图联合燕国、赵国攻击中山国以迫使其去王号 。各国之中,独有赵武灵王认为赵国实际上没有称王的实力,所以在国内未采用王号,仅称“君” 。
函谷关之战
函谷关之战是前241年赵、楚、魏、韩、燕五国联合进攻秦国的战争 。函谷关位于灵宝市区北15公里的王垛村 。古代处于洛阳至西安故道中间的崤山至潼关段多在涧谷之中,深险如函,古称函谷 。春秋时秦孝公从晋国手中夺取崤函之地,在此设置函谷关 。此关关城东西长7.5公里、谷道仅容一车通行,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
名称:函谷关之战
地点:函谷关
时间:前241年
参战方:赵、楚、魏、韩、燕、秦
结果:五国联军攻至函谷关时败退
主要指挥官:庞暖、楚考烈王、春申君
秦灭巴蜀
秦灭巴蜀之战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国张仪、司马错等率军攻灭巴(今四川东部)、蜀(今四川西部)的作战 。
齐破燕
齐破燕之战,指前314年,齐国大举兴兵讨伐燕国,一度灭亡燕国的事件 。前316年,燕王哙禅位于相国子之,进行改革,国内大乱 。前314年,太子平与将军市被反叛,最后被平定,太子平、市被被杀,死者数万 。此时,齐宣王派匡章率军,五十天内攻下燕国,燕王哙被杀,子之逃亡,后被齐人抓住做成肉酱 。但是,齐军军纪败坏,燕国各地反抗 。赵、魏、韩、楚、秦等国也反对齐国吞并燕国 。前312年,齐国撤军 。赵国赵武灵王派兵护送在韩国的燕国公子职回到燕国,即燕昭王 。燕昭王不忘齐国灭国之仇,在前284年,派乐毅大举进攻齐国,攻入临淄,也使齐国濒临灭亡达五年(前284年—前279年)——燕攻齐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