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悬疑:宋太宗是否是杀死亲哥哥宋太祖的真凶?

宋朝和后周江山的更替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温柔的政权交接方式了 。宋太祖赵匡胤和自己的亲信们利用一出“双簧”戏几乎兵不血刃地把后周的江山轻而易举地从孤儿寡母的手里夺来,安安稳稳地就做起了皇帝 。这尽管也遭受到后人的一些诟骂,但我们也毫不否定赵匡胤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人情味的皇帝 。他不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而且还把被消灭了的各个国家的国君大臣都好好地安置,对一些人的过激做法也完全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不怪罪、不埋怨,更不处罚 。据史书记载,一次,他设宴招待群臣 。其中有一个叫王著的翰林学士,原来是后周的大臣,喝醉了酒之后,突然思念起了故主,在大庭广众之下失声痛哭 。群臣大惊,都为他捏一把汗 。太祖却毫不怪罪,命人将他扶出去休息 。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风后面仍然痛哭不止 。第二天,有人上奏说王著当众大哭,思念周世宗,应当严惩 。太祖说:“他喝醉了 。在世宗时,我和他同朝为臣,熟悉他的脾气 。他一个书生,哭哭故主,也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让他去吧 。”还有一次赵匡胤乘驾出宫,经过大溪桥时,突然飞来一支冷箭,射中黄龙旗 。禁卫军都大惊失色,太祖却拍着胸膛说:“谢谢他教我箭法 。”不准禁卫去搜捕射箭者 。
可就是这么一位温情脉脉的皇帝,却只做了十七年皇帝,在刚五十岁的壮年之际却突然不明不白地死去了,给后人留下了永远也无发解开的答案 。
网络配图
《宋史·本纪》曾经热情洋溢地赞颂赵匡胤和赵光义这弟兄二人的情深意长、肝胆相照 。一次,赵光义病了,赵匡胤亲自到床头去服侍,烧艾草热灸的时候,哥哥惟恐烫坏了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烧几下,这真是手足深情,令人感喟啊 。哥哥是如此的友爱弟弟,可弟弟就不一定像哥哥一样有情了 。据说,赵匡胤死前的晚上,天气极寒,他跟赵光义饮酒,俩兄弟一直喝到深夜 。本不该留宿内廷的赵匡义却厮守在皇帝身边 。当夜,赵匡胤发出莫名其妙的呼喊声,且传出“烛影斧声” 。从此赵匡胤的死就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而他的弟弟赵光义也就有了跳到黄河也无法洗涮的嫌疑 。但却也成为了“兄终弟及”的宋朝第二个皇帝 。
按照中国历代的惯例,皇位应该遵守“父终子及”“传嫡不传庶族”“传长不传幼”的原则,按理说太祖之后的皇帝怎么也不该是他弟弟赵光义呀?可宋朝却偏偏就改了规矩 。按史书记载,太祖的母亲杜太后共有五个儿子,大儿子和小儿子都早早夭折了,就剩下了中间的三个,赵匡胤居长,赵光义第二,赵廷美最小 。杜太后病危前,她把赵匡胤和丞相赵普叫到床前,留下了匪夷所思的“遗嘱” 。杜太后认为,赵宋之所以能获取后周的江山,就是因为周世宗去世后继位的是一个小孩子皇帝,如果是一位壮年英武的君主,绝不会出现“陈桥兵变”,赵匡胤也就没机会当上皇帝 。为了不让这种惨痛的历史重演,为了维护赵宋亿万年社稷,太后责令赵匡胤必须选择一位“长君”(按照史书的记载,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35岁,赵匡义23岁,赵廷美15岁,赵匡胤的次子德昭11岁〈长子和三子早亡〉,四子德芳3岁)即他的弟弟赵光义做接班人,之后就是小弟赵廷美,然后再回到赵匡胤儿子的身上 。作为大孝子的赵匡胤结果不假思索痛痛快快地答应了 。太后自然非常满意,遂命赵普白纸黑字记录下来,并把这份政治遗嘱当作“基本国策”珍藏在黄金宝柜里 。这就是史书上说的“金匮预盟” 。
现在赵光义以“金匮预盟”为依据似乎名正言顺地做起了皇帝,但他可不像他哥哥那样胸无城府,也不像自己母亲想得那样简单 。他想的是有朝一日我赵光义撒手人寰,身后怎么安排,皇帝大位会不会落到自己兄弟身上?或者转而回到哥哥的子嗣手里?应该说每每想到这个问题,他就心有余悸,夜不成寐 。怎么办呢?赵光义经过绞尽脑汁处心积虑的反复思考之后,最后终于由他和赵普再次合作表演“双簧”,导演了一出逼死兄弟、侄子,逼疯儿子的悲剧 。为排除传子过程中的障碍,走过了一段血雨腥风充满风波曲折的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