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策动辛酉政变之谜:谁是辛酉政变真正的主谋

清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崩于热河行宫,遗命以六岁的皇长子载淳继位,并派怡亲王载垣等八人,“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不满肃顺等人的跋扈专擅,与顾命大臣为争夺最高统治权发生矛盾 。与恭亲王奕訢携手发动了“辛酉政变”,于是“顾命”体制变为“垂帘”体制 。那么,究竟谁是这次政变的主谋,是慈禧吗?还是另有其人?
清咸丰十一年(1861)七月十七日,咸丰帝崩于热河行宫,遗命以六岁的皇长子载淳继位,并派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额驸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兵部尚书穆荫、吏部左待郎匡源、署礼部右侍郎杜翰、太卜寺少卿焦佑瀛总共八人,“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这就是清朝家法中的“顾命”制度 。慈安太后和载淳的生母慈禧太后不甘大权旁落和扼喉之忧的处境,不满肃顺等人的跋扈专擅,与顾命大臣为争夺最高统治权发生矛盾 。
八月初一日,文宗异母弟恭亲王奕訢至热河值殷奠叩谒梓宫,慈安、慈禧以叙家常为名召见,密商合力对付肃顺 。九月三十日,两太后召见恭亲王奕訢、大学士桂良、贾祯和军机大臣文祥等,控诉顾命大臣,正试提出垂帘听政,恭亲王遂奉旨派亲兵突然抓捕了载垣和端华 。同时睿亲王仁寿、醇郡王奕宣奉旨前往途中拿问肃顺,押解来京 。十月初一日,上谕授恭亲王为“议政王”,并掌管军机处,以后又受命为内务府大臣,并赏食双棒,以示优礼 。户部左侍郎文祥、大学士桂良、户部尚书沈兆霖、户部右侍郎宝仍在军机大臣上行走,鸿胪寺少卿曹毓英在军机大臣上见习行走 。十月初六日,上谕赐令载垣、端华自尽,斩决肃顺,其余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五人被解任 。党援形迹最密者吏部尚书陈孚恩流放新疆,资财被查抄;踪迹最密者黄宗汉被革职,永不叙用;外间有烦言者侍郎刘昆、成琦、太卜寺少卿德克律太、候补京堂富绩也被革职 。
【慈禧策动辛酉政变之谜:谁是辛酉政变真正的主谋】十月二十六日恭亲王会同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遵旨会议皇太后亲理大政事宜,并且将皇太后的权力用垂帘章程固定下来 。使得两宫太后实际上代行皇帝的全部权力 。十一月初一日在养心殿举行垂帘听政大典,于是“顾命”体制变为“垂帘”体制,两宫太后临朝称制于上,恭亲王总揽全局于下 。从咸丰皇帝去世到实现垂帘听政,共经过103天 。是为震惊中外的辛酉政变 。
对于辛酉政变,一种观点认为,辛酉政变并非偶然事件,它有其特定的历史条件,它起因于文宗与恭亲王的兄弟失和,而这又导致肃顺得宠及恭亲王被摒弃于顾命大臣行列之外,两宫太后与顾命大臣为争夺最高统治权而引起围绕“顾命”体制和“垂帘”体制之争,以御史董元醇条奏垂帘听政一事为导火索,终于酿成事变 。事变标志着统治阶级最高层互相之间的公开倾轧和斗争的白热化 。同时,慈禧太后是“辛酉政变”的最大受益者,这一政变的成功使她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据此一举夺得国家最高权力,并从此实际统治中国长达近半个世纪之久 。因此,学术界通常把“辛酉政变”看作是慈禧在咸丰帝死后主谋或与奕訢合谋策动的 。
陈潮则对这一看法提出质疑,认为政变主谋并非慈禧,而是当时受到国内外广泛支持的奕訢集团 。辛酉政变是清廷权力失衡的必然结果,慈禧通过政变上台却是历史的偶然 。其理由包括:其一,毋庸置疑,军队对政变的成功起了决定性作用 。对此次政变作军事部署的是钦差大臣、兵部侍郎胜保,他在京城拥有最雄厚的军事力量 。虽然胜保在道光朝已官至内阁学士,以后又几经升降,但他与作为内妾的那拉氏却没有也无从交往,更不见胜保的军事部署有慈禧的参与 。胜保之所以在政变中决定性地站到了慈禧和奕訢的一边,一是因为他在咸丰帝逃亡热河前夕已与肃顺一伙结为仇敌,二是由于他与奕訢过从甚密,配合默契 。据翁同龢9月16日的日记记载:“闻恭邸(奕訢)回京,又闻胜克斋(胜保)到京”,又据《热河密札》记载:“此公(胜保)十五日到,不卜如何措施,在城想见著邸堂(奕訢),一切自己尽悉 。”由此可见,9月16日胜保带兵抵京后,有足够时间,并完全可能与刚从热河返回的奕訢会面密谋 。如果说胜保的军事行动有合谋者,则亦当是奕訢,而且在其径自带兵到京之后才得逞 。9月16日以后,胜保进一步布兵要隘,他也随之直奔热河,以“留虎豹在山”,待机行事 。所有这些,显然又未经慈禧的策划和参与 。既然没有证据表明慈禧参与策划了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行动,那么慈禧策动政变之说就显得缺乏说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