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龙族女子面上为什么要纹面独龙族的文面女( 二 )


文面女脸上的花纹都是蝴蝶的变形蝴蝶--这种美丽的生物承载独龙族对美的想象 。而且独龙人认为人的亡魂最终将变成各色的“巴奎依”——一种大而好看的蝴蝶,只有文面死后才能与自己的灵魂相认 。这大概是关于文面来由的最美丽的传说了 。
李文清爽快地答应了陈慕琼想见见文面女的要求,并乐意为陈慕琼充当向导和翻译 。他们一起爬上几百米的玉米地山坡,走访了献九当村齐当组两位还健在的文面阿婆 。其中一个阿婆有个好听的名字“喃”,今年67岁,白净脸上的青色刺纹,下巴为竖纹排列,脸部为均匀的点状排列;另一个阿婆今年75岁,个子矮,皮肤黑,但身板硬朗,有个汉族的名字叫杨秀莲,13岁文面,“表示姑娘到了嫁人的年龄,同时也是为了防止外族掳掠” 。
独龙江以北的中上游各地,妇女文面样式基本相同,不分氏族和家庭,少女出嫁前必须文面 。文面时,少女先洗脸后直卧躺于地,一妇女用竹签蘸锅烟水在少女脸上画出图案,以小木棍不断敲击一根荆棘上的硬刺,从上至下地依图案用刺戳破脸庞,再用锅烟或一种深色的草汁,反复揉擦刺文,让其渗入皮下 。一周左右,红肿消失,青蓝色的文样便永留脸上 。
文面习俗主要盛行于独龙江北部接近西藏察瓦龙地区的一、二、三村即龙源、迪朗、献九当和孔当 。有专家认为,从脸部刺纹多少的地域分布,可以推断在受掳掠威胁大的以上地区,满脸刺纹是为了更好的预防外族掳掠 。建国后,社会制度变革,民族平等,掳掠之风禁行,让美丽的独龙族少女痛苦的文面习俗随之湮灭 。
“……以往的困惑与不解烟消云散,我发现了我曾朦胧中想追寻的,那就是人生的历练,生命的张扬 。把身心融入大自然和质朴的山民之中,我感到人生是如此美丽……”陈慕琼在自己的旅行笔记里感慨道 。
时代更替,观念变迁,随着文面老人的去世(据说能够文身的独龙族文身师,目前健在的也只有一位70高龄的老人),文面妇女人数越来越少,现在能看到的整个独龙江仅有30人左右,献九当村以北全脸刺纹的人数不过20人,年龄大都在60-70岁 。文面女是独龙族的一种象征,被称为独龙族的活化石,一些民俗研究专家正在试图为保护这一古老文化进行探讨和努力 。而国内的一些文身师,也试图亲临现场,对文面习俗进行抢救、发掘,以留下这段珍贵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