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帝王均提倡植树永乐年间盗木十株廷杖四十

导读:辽会同元年(938年),当时的幽州(今北京城区西南部)升为幽都府,成为辽的陪都,建号南京,又称燕京 。统和十五年(997年)正月,辽圣宗耶律隆绪下令在都城周边广植树木,特别是在通往燕京城的道路两侧“密植林木,以惠路人” 。短短几年,燕京城便被绿树环绕 。
前是中国植树节 。阳春三月,植树已蔚然成风 。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以来便重视种树与绿化 。而今京城有古树名木四万余株,遍布坛庙园林、街巷村镇 。作为辽陪都,燕京城的道路两侧已“密植林木,以惠路人”;元代曾颁农桑种树之制,严惩滥砍滥伐树木;明永乐年间,盗伐林木十株除“廷杖四十”,还要“课以罚金”;清代乾隆皇帝大力提倡在永定河沿岸植柳护堤,并将植柳经验写成一首五言诗:“堤柳以护堤,宜内不宜外 。内则根盘结,御浪堤弗败……”
历代帝王均提倡植树
明成祖太庙亲植柏树
自辽代开始,北京成为都城,历朝历代均采取积极措施,倡导植树与绿化 。
辽会同元年(938年),当时的幽州(今北京城区西南部)升为幽都府,成为辽的陪都,建号南京,又称燕京 。统和十五年(997年)正月,辽圣宗耶律隆绪下令在都城周边广植树木,特别是在通往燕京城的道路两侧“密植林木,以惠路人” 。短短几年,燕京城便被绿树环绕 。
金贞元元年(1153年)金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改称中都 。金大定四年(1164年)十月,金世宗命都门外夹道重行栽植柳树各百里,并劝乡民种植桑且加以看护 。据传世宗还出丰宜门沿大道南巡十里,察看树木长势,并令农人补种树木 。
元至元九年(1272年)蒙古人改中都为大都,重建都城 。元世祖忽必烈倡导广植树木,特别是在道路两旁普遍栽植行道树,每株间隔不得超过两步,除在夏季形成树荫为路人遮凉外,还可在冬季大雪封路时,起到路标的作用,并委任高级官员四处巡视,察看树木种植情况,特别是每条道路的树木养护是否妥善 。此外还设大司农掌理农桑,并颁布农桑种树之制 。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朱棣迁都北京,随后便提出在坛庙、道路、长城等处广植树木 。他还到太庙亲手种下第一棵柏树,且令人“周以为护,时为灌之” 。由于看管周到,该树枝叶繁茂,独领太庙群柏之首,被尊为“神树” 。明代后期在京城内广植行道树,紫禁城四周夹道皆槐树,十步一株 。从东华门至景山,夹道也都植有槐树,今景山西街仍留有当时栽植的古槐数株,至今已300多年 。
太庙中的明成祖手植柏,树龄已有600多年
清朝定都北京后,也倡导种树 。康熙皇帝尤其重视河堤上的树木种植,因为林木可以护堤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皇帝巡视永定河时,特命直隶巡抚于成龙筑新堤以根治永定河水患,广植树木于堤上以防堤溃,并建议多植柳树 。雍正二年(1724年)二月,雍正皇帝发布一道植树上谕:“舍旁田畔以及荒山不可耕种之处 。度量土宜,种树木 。桑柘可以饲蚕,枣栗可以佐食,桕桐可以资用 。即榛楛杂木,亦可以提供炊爨 。”上谕中告诫地方官吏要“各体联拳拳忧民之意,实必奉行 。”他还要求对已栽植的树木要加以保护 。“严禁非时之斧斤,牛羊之践踏,奸徒之盗窃,以为民利 。”乾隆皇帝在位时,曾多次巡查京城的树木种植情况,并根据北京地区的气候和土质特点,提倡多植柳树和槐树 。
历代在大力提倡种树的同时,还对种树及种植的方式、方法有明确的规定 。
元代规定:“每丁课桑枣二十本,土性不宜者,种榆柳等,其数如杂种果者,每丁十棵,皆以生成为数,愿多种者听……仍令各社布种苜蓿,以防饥年 。”同时要求沿大道两旁广植树木,植树要挑选品种,要以“将来树身能高大者为限” 。植树的株距是“相距二三步”,要求“一切达到之旁,视土地所宜,为此种树 。”“并任命官吏,保持路途,使之不致损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