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古往今来的女人们一直不变的追求

古往今来 , 女性穿鞋并不只是为了走路 , 讲究的是“足下生辉” 。据有关记载 , 2200多年前 , 周朝女性所穿的礼履 , 就是圆头高底的鞋子 , 姑且称之为“古代高跟鞋” 。《玉台新咏》中有首《和湘东王名士悦倾城》诗:“履高疑上砌 , 裾开特畏风 。”写得很形象 , 那“高跟鞋”是有相当高度的 , 否则 , 脚还没有抬 , 怎么就让人看着像上了个台阶呢?这是1500多年前梁代女性的穿鞋情形 。
唐宋时期也有“高跟鞋” 。宋代书法家米芾在《唐文德皇后遗履图》的跋中记述 , 唐代长孙皇后的鞋子“以丹羽织成 , 前后金叶裁云饰 , 长尺 , 底向上三寸许 。”这种“高跟鞋”底高三寸多 , 下底窄小 , 时人给这样的鞋子起了个很诗意的名字叫“晚下” , 寓意为 , 鞋子的底是慢慢落下的 , 高而危 。
这种鞋子适合“妇人短者着之” , 在宫廷贵妇、大家闺秀中很风行 。——如今流行的女式坡跟鞋 , 类似于这种叫“晚下”的高底鞋 , 脚底如同踩了块砖头 , 让人视觉有沉重之感 。但是 , 女性因此“增高”近10厘米 。而那些不是高底的鞋子 , 当时统称为“远游履” , 相当于运动鞋 。
中国古代礼教讲究妇女的衣裙要曳地 , 但这不是为了漂亮 , 意在防“走光” 。在封建专制严重的明朝 , 妇人的衣裙是要把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包住 , 最好又不妨碍走路 , 于是 , “衣曳地则覆履 , 惟见底 , 故底高 。”可见 , 明朝女性鞋子的底高 , 不仅仅是为了增高炫美 。
明清两代 , 裹脚之风盛行 , 尤其是山西、陕西、甘肃一带近似疯狂 , “甚至以足之纤巨 , 重于德之美凉 , 否则 , 母以为耻 , 夫以为辱” 。裹脚的妇女也有适合自己脚型的“高跟鞋” 。
清朝刘廷玑在《弓足》一文中叙述:“自缠足之后 , 女子所穿有弓鞋、绣鞋、凤头鞋 , 而于鞋之后跟 , 铲木圆小垫高 , 名曰高底 。令足尖自高而下着地 , 愈显弓小 。”这种“高底”较之前朝的“高底”更接近于现代的“高跟鞋” 。
穿着这样的“高底” , 小脚女子的整个身体重量的着力点都在“弓小”的脚尖上 , 相当痛苦 , 所以走起路来颤颤巍巍 , 娇喘呼吁 , 所行难远 , 但使得女性身材显得高挑 , 并且惹人怜爱 。女为悦己者容 , 小脚穿在“高底”里 , 成了当时的风尚 。
清朝统治者对女子缠足极其反感 , 禁止满族妇女缠足 。满族妇女也有属于本民族风格的“高跟鞋” , “八旗妇人履底厚三四寸 , 圆其前 , 外衣通长掩足” , 其形制是鞋底中间高出数寸 , 中微细 , 也叫“高底鞋” 。
满族“高底鞋”的跟的形状有两种:一种是鞋跟上敞下敛 , 呈倒梯形花盆状 , 称为“花盆底”;另一种是鞋跟上细下宽、前平后圆 , 其外形和落地的印痕像马蹄印 , 所以称为“马蹄底” 。
满族“高底鞋”的木底高跟一般高度为5-10厘米 , 最高可达25厘米 。这样的高度 , 恐怕令现在的“高跟迷”们也惊讶艳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