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解诸葛亮之谜:是三顾还是自己投奔

诸葛亮姓氏
蜀汉后主曾经说过:“政在葛氏 , 祭在寡人 。”意思是说 , 自己只主持祭祀天、地、祖宗等礼仪活动 , 军、政、财、文大事统统由姓葛的大臣一手操办 。这里的葛姓大臣究竟指谁?熟悉三国历史的读者都知道 , 当然是指诸葛亮 。那么 , 诸葛亮怎么姓葛?他的复姓作何解释?


诸葛亮祖上姓葛肯定无疑 , 由单姓变成复姓的原因 , 《三国志·诸葛瑾传》记录了两种不同的解释:
其一 , 诸葛亮祖父诸葛丰曾任过司隶校尉(东汉时 , 全国行政区划分为十三个州 , 因国都建在洛阳和长安 , 故将关中、晋南、洛阳、豫西一带称之为司川或司隶 , 寓从这里发号施令 , 统辖全国之意 。司隶校尉主管国都治安和监督百官 , 治所在今洛阳东北) , 致仕后迁居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 。依当时的社会风气 , 名人须照顾到全族人衣食住行 。搬迁时 , 族中人大都相随 。该村原有很多葛姓人家 , 大概是投靠了同宗 。诸葛丰是社会名人 , 找他的外地人自然就多 , 打问中 , 社会下层难免有人不知道 , 知道的就说:“嗨 , 村那头那几家姓葛的嘛!”“那几家”是今天的口语 , 当时的口语是:村那头诸葛家嘛!诸家是不确定数词 , 相当于今天说“诸位女士 , 诸位先生” 。在姓氏的演变过程中 , 说的人多了 , 诸葛就成了这几家新搬迁户特有的姓氏(《三国志·诸葛瑾传》裴松之注) 。
其二 , 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时 , 葛婴是其重要将领 , 多有战功 , 不幸蒙冤被杀 。西汉王朝建立在这次农民大起义的基础上 , 当然不会像历代统治者那样 , 诬蔑陈胜、吴广为贼 。相反 , 对其功绩给予了高度肯定 , 并承担了相应的善后事宜 。汉文帝时 , 有人提出了葛婴的冤案 , 遂给以平反昭雪 , 追录其历史功绩 , 封其孙为诸县(今山东诸城)侯(侯爵中的第二等 , 依次为都侯、县侯、乡侯、亭侯和没有采邑之地的关内侯) , 因为封地在诸县 , 这家遂成为县内首屈一指的望族 , 县名与葛姓就连为一体成为诸葛姓氏 。这种习惯在后世姓氏已稳定时有所演变 , 如袁世凯称袁项城 , 李鸿章称李合肥……籍贯不再作为姓 , 而是成为名字的借代 , 借此以示对其尊敬 。
不管是什么原因 , 诸葛一姓在东汉末年终于形成 。由于是特殊家族的葛姓转换 , 更由于诸葛瑾之子诸葛恪、诸葛亮堂兄弟诸葛诞分别被东吴和曹魏夷灭三族 , 此两支仅留诸葛乔、诸葛靓两人幸免杀戮 , 所以虽延续了1800多年 , 中国姓诸葛的人群仍是少之又少 。
躬耕之地在何处
由于诸葛亮是历史名人 , 其隐居躬耕之地陆续建立起两个 , 一个是襄阳(今湖北襄樊)附近的隆中 , 一个是南阳(今河南南阳)附近的卧龙岗 。两地文物都有依据 , 襄阳隆中有《隆中对》作证 , 既称《隆中对》 , 当然是在隆中躬耕 。南阳更有自己的依据 , 而且是两个 。其一是 , 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诸葛亮时候 , 曾经说道:“识时务者在乎俊杰 。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伏龙即卧龙 , 特指诸葛亮 , 凤雏则是指庞统 。既然称卧龙 , 当然是在卧龙岗 , 岗因人得名 。其二是 , 诸葛亮在《出师表》称:“臣本布衣 , 躬耕于南阳 , 苟全性命于乱世 , 不求闻达于诸侯……”听听 , 诸葛亮亲手所写 , 白纸黑字留传于世 , 焉能有错?理所当然 , 躬耕之地在南阳卧龙岗无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