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远之战:宁远大捷后世叹

公元1662年 , 后金兵大举南侵 , 直逼山海关 。明朝广宁巡抚王化贞率领的14万大军 , 与金兵一触即溃 , 只好往关内节节败退 。消息传到京城 , 朝廷大为震惊 。少数人主张在关外抗击金兵 , 大多数人却主张放弃关外的大片土地 , 退守山海关 。朝野上下笼罩着一片失败的阴影 。
就在满朝文武拿不定主张的时候 , 兵部主事袁崇焕 , 单身匹马悄俏到关外去查访 。在山上 , 他碰到一位砍柴的老农 , 就向他询问这里战前战后的情形 。他认真地听着这里今昔的变化 , 仔细地进行分析 。几天后 , 他回到北京 , 径直来到议事堂 , 对在场的大臣们说:“给我兵马钱粮 , 我一人足可守此关隘 。”朝廷在进退难定之时 , 只好接受他的自荐 , 派他到关外监督军事 , 拔给他20万饷银 , 以招募溃散的兵士 。
袁崇焕一到辽东 , 便马不停蹄地往关外70里的前屯赶去 。他在虎狼出没的荒山野岭里走了大半夜 , 颠簸得人疲马乏 , 直到天敲四鼓才赶到目的地 。
守屯官兵见当朝兵部主事亲临前线 , 大为吃惊 , 对他的豪气壮胆 , 更是钦佩 。
为加强边防 , 袁崇焕提出修筑重镇宁远 。可是经略王在晋是个胸无大略的庸官 , 拒不同意 。这时 , 正好当朝大学士孙承宗亲自抚辽 , 了解实情之后 , 建议朝廷调走了王在晋 , 并全力支持袁崇焕的主张 。派他与大将满桂等人去宁远筑城驻守 , 再逐步收复关外失地 。袁崇焕派满桂负责筑城 , 并经常到工地巡视 。第二年 , 坚固的宁远新城筑成了 , 巍然屹立于山海关外 , 成为关外的一大屏障 。袁崇焕与军民们在城墙上置酒祝贺 , 宁远城披红挂彩 , 喜气洋洋 。
宁远城筑成后 , 袁崇焕令满桂、赵率教等良将加紧练兵 。将士们在军营教场日夜进行攻守拼杀、骑马射箭的操练 。袁崇焕根据十年来明军不敢与后金兵交锋的实际情况 , 采取了“坚守城池 , 待机破敌”的战略 。就命人在城墙上配备了弓弩射手 , 以及红衣大炮 , 以便在心理上战胜敌人 。
宁远离京城遥远 , 运输困难 , 为了保障根草充足 , 袁崇焕带领将士们开荒种地 , 屯田储粮 。宁远的防御一巩固 , 关外流亡百姓和四方商人 , 纷纷来此安居乐业 。袁崇焕巩固了宁远城防后 , 便带领水陆马步兵1.2万人 , 到广宁、右屯一线巡查 , 然后又把防线向前推进了二百余里 , 在锦州一带恢复了驻军 。
孙、袁复辽事业的成功 , 引起了祸国殃民的太监魏忠贤等人的妒忌 。大学士孙承宗遭排挤被迫辞职了 , 魏忠贤的党羽高第继任了辽东经略 。高第是个不学无木、胆小如鼠的人 。他认为关外肯定是守不住的 。所以一上任就下令锦州、右屯等地的守军退守山海关 。袁崇焕坚决反对 , 斩钉截铁地说:“兵法云‘有进无退’ , 既然三城已复 , 怎么可以轻撤呢?锦州动摇 , 山海关便失去了屏障 。”高第不但不听袁崇焕的意见 , 反而主张放弃宁远和前屯 。袁崇焕坚决不同意 。高第一气之下 , 硬把宁远以北的驻军匆匆撤到关内 , 丢下十多方石军粮 。老百姓再次逃亡 , 许多人死于沟壑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