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应对近视问题的?古人近视怎么办

因为近视问题,笔者自中学时代起就不得已戴上了厚厚的眼镜,尽管不是很乐意,但不戴的话做事出行的时候根本看不清东西 。而环顾四周,我的同学和老师里面近乎一半左右的人也都和我一样戴着眼镜,这大概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要读很多书导致用眼过度的缘故,因此在当今时代,眼镜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读书人的象征,如果在大街上如果碰到一个戴着眼镜的人,哪怕他干的活和搞学问研究相差十万八千里,人们也会觉得他长得像个知识分子 。但是,笔者最近在阅读中国古代史书的时候,心中突然油然而出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今天一多半读书人都因为近视问题而戴上眼镜,想必古代的很多读书人也会因为这个问题感到困扰吧?可是,从小到大翻遍了这么多史书,我却很少发现其中有关于古人近视问题的记载 。这我就纳闷了,在古代科技条件那么落后的条件下,当然没有眼镜可用,一旦患了近视那可是没办法处理的事,怎么会连一点说明都没有呢?
有人说,这是由于古人苦于没有解决的办法,害怕被别人发现受到嘲笑,所以他们自己也少敢于对外承认自己患了近视看不清东西 。所以,他们就这样推断,中国古代很多的文化名人其实都是大近视,这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窥出一二 。比如说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明证这两位老兄近视程度的重要证据:若非近视眼,明月光怎会看成地上霜?路都差点找不到?当然,这仅仅都是一些论证并不严密的笑话,是不能当真的 。至于李白和陆游的眼睛是不是真的是近视,还很难确定 。
也有人提出古人患近视眼的概率不多 。为什么?从古人所处的环境来考虑,他们那会没有电视机和电脑,自然不会一天到晚盯着对视力有很大影响的屏幕看;他们没有游戏机,不用担心孩子在网吧里几小时甚至几天不出来;古代的人读的书数量不会很多,以前只需将四书五经这些儒家经典读好即可,现在的小孩子每学期就得上多达十几门的课程,光书包都有十来斤重;以前的书上面的字号都很大,厚厚的几摞书加起来不一定能上几万字,而现在薄薄的一本书就可以放得下数十万字,我们日常去读的那些报纸的字号更小,一版上面就是密密麻麻的一大堆 。总之,我们现代人眼睛承受的压力和负担都要比古人重得多,不近视才怪 。
对于古人为什么很少患近视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他们在读书时喜欢摇头晃脑的缘故 。我们在看很多古装剧时也会看到,里面的读书人在读书时老是摇头晃脑,感觉这种动作甚是滑稽 。但是,这摇头晃脑的动作居然还和眼睛近不近视有关系?重庆的一家养生研究所所长张贵文认为,摇头晃脑的动作就相当于是古人的“眼保健操” 。据介绍,他做养生研究已经长达20多年,经他多年观察与思考,发现古圣先贤、帝王将相、大师名家乃至普通的读书人,几乎都没有得近视眼的 。他查阅了大量古医书后,发现早在商朝武丁时代,中国先贤就有包括眼病(当时称“疾目”)的甲骨文卜辞;《黄帝内经》中虽有多种眼病及解剖的记述,但就是没有近视眼的记载,搜罗眼科药物最广、述说最详细的《本草纲目》等等,同样没有近视眼的记载 。对于类似近视眼的记载,古代医术中只有清代《医宗金鉴》记有一证 。
后来,张贵文访问了近百名曾读过旧式私塾的老人,发现他们“约80%视力都很好”,而摇头晃脑就是这些老人在读书时必不可少的习惯 。这使得他意识到摇头晃脑与预防近视之间的密切联系 。那么,摇头晃脑为什么可以起到预防近视的效果呢?张贵文经过研究后认为:“常摇头晃脑,使颈椎得到放松,从而预防近视 。”张贵文从中医的经络学和现代解剖学中了解到,眼部的病变和近视眼多与颈椎病变有关 。如有的人左眼的视力就比右眼差,就因为左边颈部的淤积比右边重的缘故 。此外,近视的发病率跟生长发育有关,有两个高发年龄段,第一个为男10岁左右,女9岁左右;第二个为男15岁左右,女14岁左右,此阶段是人体内最大生理转变的阶段 。张贵文带着这一发现去调节人们的视力,效果也非常良好,他说:“我曾调理过10多例近视眼患者,最低为0.1视力,通过每人30余次调理,再教他们自我颈椎按摩手法,2至3年内他们的视力基本恢复至1.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