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历史畲族是从什么时候发展来的( 二 )


在语言方面 , 虽然99%以上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 , 但居住在广东惠阳、海丰、增城、博罗一带的畲族却操瑶族“布努”语 , 这种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的语言 。广东潮安县凤凰山的畲族目前固然操潮州话或客家话 , 但在《潮州府志》中却记录下这里禽族在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一种语言与今天海丰、惠阳、增城、博罗一带畲族所使用的苗瑶语族苗语支的语言很相似 。在音调上 , 虽然有不少地方的畲族民歌类似客家的山歌词 , 但福建宁德地区却存在着完全不同子客家山歌的四种畲族传统的基本音调(福宁调、福鼎调、霞浦调、罗连调) , 这四种基本调和自称“勉”的瑶族和“布努瑶”的基本调有惊人的类似之处 。过山瑶唱的民歌传统基本调是“拉发调” , 拉发调中长调的“跟声”唱法与畲族的二声部合唱”双条落”有许多类似之处 。
瑶族的拉发调又和罗源、连江等县畲族的“罗连调”在音调(包括音列、调式、节奏)的基本特点是相一致的 。民族语言的亲属关系反映其民族渊源关系十分密切 , 民族近亲是语言亲属关系的基础 。
根据上述种种的理由 , 从而推断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南蛮”中包括长沙“武陵蛮”在内的一支 , 他们之间的;历史渊源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持此说者人数较多 , 由于可佐证的材料比较丰富 。所以比较可信 。
东夷说
(二)东夷说 。潘光旦教授在畲、瑶同源于“武陵蛮”说的基础上 , 更进一步把畲族远源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在淮河与黄河之间的“东夷”里靠西南的一支“徐夷” , 认为畲族和大部分瑶族同源于“武陵蛮” , 而“武陵蛮”是“东夷”迁居鄂、湘西部地区后 , 融合了其他民族成份而形成的 。他认为“徐夷”与苗、瑶、畲都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 后来向长江流域活动进入五岭山脉中的一部分 , 就是发展为今夭的瑶族 , 一部分从五岭山脉向东在江西、福建、浙江的山区里和汉族杂居融合而成为畲族;另一部分曾定居在洞庭湖一带 , 即后来进入湘西和贵州的苗族 。
有人从高辛氏和“东夷”、畲族的文化遗产作了比较 , 如死人洞葬 , 拾骨重葬 , 丧葬以歌代哭 , 结婚时男女不对拜 , 女子结髻、蒙青巾、扎红头绳、插花鸟银饰、穿戴凤羽样衣冠、梳妆用“铜镜” , 煮饭用“鬲” , 生产用“镐” , 打猎用“弩” , 脚穿木拖鞋、草笼鞋 , 喜唱山歌 , 对本族人说“山哈”话 , 自称为“徐家人” , 称中土汉人为“阜佬” , 称土著汉人为“闽家人”“民家人” , 说明早期畲人无王朝户籍 , 不为“民” , 传颂“凤凰鸟” , 结婚时正门横眉上写“凤凰到此”四个字的横联等等 , 说明高辛帝喾、东夷、徐夷、畲族具有极其密切的渊源关系 。
此说从先秦氏族的迁徙、神话传说、考古资料及文化特点等方面 , 论证了“武陵蛮”中的一支“诞”(即“莫徭”)是由“东夷”族群迁到湘西、鄂西后 , 融合了三苗、氐羌(犬戎)的成分而形成的 。到唐宋之际 , “莫徭”在迁徙过程中 , 又分别发展形成新的族体——畲族、瑶族 , 有一部分加入苗族中 。有人更从畲族的族谱记载中找到畲族与“东夷”密切关系的线索 。传说在盘瓠王时 , “东夷”王献美女奇珍、奇珪、奇珠三人 , 美貌丰姿 , 盘瓠王以长女奇珍赐配长男盘自能 , 以次女奇硅赐配次男蓝光辉 , 三女奇珠赐配三男雷巨佑 。孙女龙郎公主配钟智深为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