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凭什么统治了菲律宾三十年?

20世纪初 , “世界总督”英吉利开始退场之后 , 世界文明的主体舞台一度出现真空状态 , 列强混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欧洲“后起之秀”德意志意欲填上这个位置 , 但最终稳稳填补这个真空的却是英系北美殖民地上的“后起之秀” 。
作为“领袖国”接班者 , 美国海外做派与西洋前辈截然不同 , 他不想走殖民老路 。这与她的出身有关——美国本身就是殖民地争取的独立国 , 不能像英格兰对付自己那样对付他人 。
在文明上不能“吃独食” , 只有“众文明” , 本国领导权才有保障——这是新生美国从衰落英国那里得出的深刻教训 。
基于此教训 , 西洋“后生”推出了“新征服经”——对于征服的领土 , 要么纳入联邦 , 要么让他国独立 , 自己来领导 。
美国刚成立时只有13个州 , 后来达到51个 。这里 , 除了体现出英国不具备的地缘优势——实现了51颗星的美国东邻太平洋、西临太平洋、是个横跨东西两洋的海陆大国 , 具有吸收美洲领土甚至世界海域的相当张力 , 这是岛国英格兰所无法媲美的 , 而且 , 还验证了推行“众文明”的美国对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
在推出“新征服经”过程中 , 美国的立国之本《独立宣言》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手举《独立宣言》的美国人 , 对于被征服的国家 , 不仅不阻碍其独立 , 反而帮助其独立 。
就拿美国对菲律宾的统治来说 , 由于地理因素 , 不可能纳入联邦中 , 但美国也没有按照英国殖民的套路来 , 不是压制其独立 , 而是辅助其独立 。
崛起于20世纪的美国 , 于世纪初帮助菲律宾摆脱了西班牙殖民统治 。接管菲律宾后 , 美国面临一个重大课题:
如何保持美国人自独立以来一直尊崇的美国精神和反殖民主义传统 , 以维持美国形象 , 又能把握菲律宾按照美国的意愿建设?
早就意识到了“老式殖民法”严重缺陷的美国 , 决定不走英格兰的老路 , 在菲律宾另辟一片征服者新天地 。
具体做法是:在菲律宾建立文官政府 , 帮助菲律宾实现自治 。
1901年7月4日 , 以美国第一任菲律宾总督塔夫脱为首的第一届文官政府在马尼拉宣誓就职 。但是这位从美国司法部长位置转来的总督在就职典礼上就表达了与西班牙总督不同的意愿:
“尽管群岛的自由是掌握在美国国会手中 , 但总统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尽可能为菲律宾人的独立做准备” 。
不是压制民族独立、而是主动培植民族自治独立 。美国的政治理想超越英法 。从1901到1935年30多年中 , 历届“过渡政府”尽管施政的风格不同 , 但总的来说都没有违背让菲律宾人逐渐实现自治这个总原则 。
对于美国的新做派 , 菲律宾学者格赛义德给出了如下评价:
“菲律宾人为了自由而战斗过 , 可是失败了 , 菲律宾人除了接受美国的统治以外 , 没有别的法子可想 。对他们来说 , 幸而 , 养育在民主传统中的美国和君主制的西班牙相比 , 是一个较为宽大的统治者 , 他们有福气得到民主和美国文明的开明影响 。”
在任职期间 , 塔夫脱公开宣称他完全不赞同英国、荷兰和法国人对殖民地事务的处理方式 。他极力反对继续利用军队来处理菲律宾事务 , 要求尽快撤走大部分军队 。同时反对美国商人要求在对菲律宾贸易中拥有的特权 , 塔夫脱因此而受到美国商人的强烈指责 , 说他对菲律宾实行的政策是理想主义、利他主义的政策 , 不符合美国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