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送别为何要折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送别,永远是一个令人伤感的话题 。在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和通讯滞后,送别显得伤感而又隆重,往往一别,竟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相见,也因此产生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诗词 。而折柳相送是古人送别的重要仪式 。
【古人送别为何要折柳?】古人送别要折柳,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送别风俗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可见,折柳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诗文、戏曲和小说等文学作品中均有反映 。《三辅黄图·桥》中有言:“霸(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 。汉人送客人至此,折柳赠别 。”这是有关折柳相送的最早文字记载 。
关于折柳相送由来,颇有浪漫色彩 。相传是取自于《诗经》中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柳”与“留”谐音,借此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此外,俗语说,“有心栽花花不活,无心插柳柳成荫” 。柳树生命力很强,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折柳送别,也就寓含着希望远行的人,能够在他乡顽强地生活下去 。
同时,折柳赠别是对旅人安全的一种祝福 。古人视柳树为可以辟邪驱鬼,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载:“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行人带上它,可使鬼魅望而生畏,远远躲开,确保旅程的平安 。
送别诗在古代诗歌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诗歌中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不胜枚数:北人的《折杨柳歌》:“遥望孟津河,杨柳郁婆娑 。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家歌 。”写出了对于故乡的无限眷恋;无名氏所作的《送别诗》:“杨柳青青著低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表达了对友人的无限思念;张九龄《折杨柳》诗:“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借杨柳相赠写对故园的深切眷恋;王之涣《送别》诗:“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写出了离别之凄苦;而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借杨柳写出了欢欣喜悦的儿女情长 。
除了折柳相送,古人还有其他一些表达留恋难舍之情的方式 。比如音乐相送 。这多为唐代文人之间的送别方式 。李白在《赠汪伦》中吟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从小学就已经耳熟能详了,而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更是描写了送别时音乐的重要性,一曲琵琶,勾起了诗人感怀身世的伤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比如饮酒送别,古代送别都有专门的茶楼酒肆,以便用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饮酒送别在唐代诗歌中比较普遍,李白的《金陵酒肆送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等,同样是借饮酒表达对朋友的一种难舍之情 。诗歌离不开酒,诗人离不开酒,那送别就更离不开酒了 。而千年之后的今天,饮酒送别也成为最普遍的一种方式 。
古人折柳相送,在今天看来难以理解,破坏树木不说,还显得有点矫情,但是仔细想来,这也是古代社会人们淳朴重情的一种外在表现 。我们也许不会像古人那样回到折柳相送的年代,但是我们也应该将朋友之间的那种真挚情感永远相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