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证明:没有宋仁宗就没有包青天的存在

他是民间传说中“狸猫换太子”的主角,也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只因有了他,才会出现黑脸的“包青天”,这个主角就是宋仁宗赵祯 。赵祯是宋真宗的第六子,初名赵受益,养母太后刘娥,生母李宸妃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封为庆国公,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封为寿春郡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进中书令,二年(公元1018年)进封瘅王 。九月立为皇太子,赐名赵祯,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二月,宋真宗驾崩,赵祯继承帝位,历史上称为宋仁宗,时年十三岁 。次年,改元天圣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宋仁宗驾崩于皇宫,享年五十四岁 。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是两宋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史家把宋仁宗在位治理国家的时期,称为“仁宗盛治” 。
年仅十三岁的宋仁宗即皇帝位后,遵照遗诏,尊刘娥皇后为皇太后,由其代行处理军国事务,即太后刘娥垂帘听政 。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太后死,宋仁宗开始亲政 。他知人善用,待人宽厚,因而在位时期名臣辈出;他让百姓休养生息,从而国家安定太平,经济繁荣,科学技术和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
由此可知,正是因为有了宽厚的宋仁宗的出现,才成全了包拯成为“包青天” 。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宋仁宗,就没有“包青天” 。譬如: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和谏官期间,屡屡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都飞溅到宋仁宗的脸上 。尽管如此,宋仁宗还是一面用衣袖擦脸,一面还接受他的建议,竟然没有怪罪这个铁面无私的人 。
网络配图
又有一次,包拯要拿掉三司使张尧佐的职务,理由是张尧佐过于平庸 。张尧佐是宋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伯父,这让仁宗有点为难,但还是想了办法,让张尧佐去当宣徽使(即节度使) 。可是,包拯还是不愿意,言辞更加激烈,并带领七名言官与宋仁宗理论,仁宗生气地说:“岂欲论张尧佐乎?节度使是粗官,何用争?”七人中排名最末的唐介,不客气地回答道:“节度使,太祖、太宗皆曾为之,恐非粗官 。”张尧佐最终也没能当成节度使 。宋仁宗回到后宫后,对张贵妃说:“汝只知要宣徽使,宣徽使,汝岂知包拯为御史乎?”
以上两个例子,表现出这位仁宗皇帝确实具有相当大的度量和推己及人之心 。这在封建时代,也算是很难得的了 。因此,以往历史学家们称誉宋仁宗为“守成贤主” 。
宋仁宗的善于纳谏,成全了千古流芳的包拯 。“包青天”,实在是政治清明的产物,而非其他 。正因为皇帝的清明,才有了产生“包青天”的政治环境 。不管是遭到反唇相讥,还是被喷上一脸唾沫星子,宋仁宗都很清醒、也很民主,他不认为这样会龙威尽失 。凡能接受的,他就接受;一时不能接受的,他就不理不睬 。但他对提意见者绝不打击报复,有时甚至会安抚有加 。
一个尊重大臣和百姓的皇帝,一般来说是会赢得他的臣民的热爱的,这个王朝的天,也就会比较清亮 。
仁宗一朝不仅出现了包拯,还出现了“求之千百年间,盖示一二见”,在《岳阳楼记》中唱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范仲淹;领导北宋古文运动、倡导文章应明道致用的欧阳修;以及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的大文豪苏东坡 。
网络配图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大词人柳三变 。柳永好不容易才通过了进士考试 。但在宋仁宗看来,他不适合做官,还是填词的好,于是,就把柳永的名字给划掉了,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柳永日后反唇相讥,说自己是“奉旨填词” 。讥讽仁宗的柳三变,不但没被杀头,填词也没受影响,而且填得更加放肆 。也因此,柳永非但不生仁宗的气,还“愿岁岁,天仗里常瞻凤辇” 。(意思是:老百姓希望年年都能看到宋仁宗的仪仗,瞻仰到宋仁宗的风采,天下百姓都拥戴宋仁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