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证明:没有宋仁宗就没有包青天的存在( 二 )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五十四岁的宋仁宗去世了 。大宋朝野,莫不哭号 。当仁宗驾崩的消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 。宋仁宗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
宋仁宗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国的君主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嚎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 。”史载,辽道宗:“惊肃再拜,谓左右曰:‘我若生中国,不过与之执鞭,盖一都虞侯耳!’”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就连金国灭北宋后,破坏了所有宋朝皇帝陵寝,但因慑于宋仁宗的威名,唯独没有对永昭陵下手,“唯昭陵如故” 。
网络配图
北宋政论家陈师锡这样怀念“仁宗盛治”:“宋兴一百五十余载矣,号称太平,飨国长久,遗民至今思之者,莫如仁宗皇帝 。……以致庆历、嘉佑之治为本朝甚盛之时,远过汉唐,几有三代之风 。”
“仁政”,一直是传统政治的最高理想,宋仁宗之前,没有一个帝王能以“仁”为谥号或冠以“仁” 。尽管没有多少人喜欢当战争的牺牲品,但人们总愿意记住那些会打仗的皇帝,而容易忘记像宋仁宗这样以“仁”治国的“仁主” 。但是,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却确实需要“仁主”与“仁政” 。否则,怎么会出现“包青天”呢?
【历史证明:没有宋仁宗就没有包青天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