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哭董卓背后鲜为人知的秘密

《后汉书》这样评价董卓:“虽行无道 , 而犹忍性矫情 , 擢用群士” 。也就是说 , 虽然董卓为人残忍 , 他却能够忍耐本性 , 积极选拔人才 。于是 , 一时之间 , “幽滞之士 , 多所显拔” 。蔡邕就在董卓的选拔之列 。《后汉书·蔡邕列传》中提到“卓重邕才学 , 厚相遇待” , 董卓对蔡邕“甚见敬重 。举高第 , 补侍御史 , 又转持书御史 , 迁尚书 。三日之间 , 周历三台” 。董卓在重用人才的同时不任人唯亲 , “卓所亲爱 , 并不处显职 , 但将校而已” 。善用人才也使董卓一度位极人臣 , 权倾天下 。


近来 , 随着新版《三国》的热播 , 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三国人物重新为人所熟知 。其中的一个场景颇耐人寻味:当残暴不仁、嗜杀成性的董卓暴尸街头之时 , 被誉为名士的蔡邕却甘冒杀身之祸为其恸哭 。何以如此呢?背后的原因何在?这就要从董卓的用人之道说起了 。
《后汉书》这样评价董卓:“虽行无道 , 而犹忍性矫情 , 擢用群士” 。也就是说 , 虽然董卓为人残忍 , 他却能够忍耐本性 , 积极选拔人才 。于是 , 一时之间 , “幽滞之士 , 多所显拔” 。蔡邕就在董卓的选拔之列 。《后汉书·蔡邕列传》中提到“卓重邕才学 , 厚相遇待” , 董卓对蔡邕“甚见敬重 。举高第 , 补侍御史 , 又转持书御史 , 迁尚书 。三日之间 , 周历三台” 。董卓在重用人才的同时不任人唯亲 , “卓所亲爱 , 并不处显职 , 但将校而已” 。善用人才也使董卓一度位极人臣 , 权倾天下 。
三国时期 , 群雄逐鹿 , 不仅为各类“千里马”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 , 而且也成为各方“伯乐”用人之道比拼的竞技场 。在三国人物中 , 因重用人才而成就事业、不重用人才而毁掉基业的例子比比皆是 , 其中的用人之道 , 就是在今天也值得学习借鉴 。
一是选人用人不拘一格 , 唯才是用 。曹操用人 , 不看出身 , 不看地位 , 只要你有才我就敢用你 , 他的《求贤令》就是证明 。在曹操招募的一批贤臣猛将中 , 既有从敌方投降过来的张辽、徐晃、张郃等干将 , 有从普通士人中起用的郭嘉、程昱、刘晔等谋士 , 又有从老兵中提拔的于禁、典韦等将领 , 他们都成了曹家大厦的顶梁柱 , 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 。相反 , 袁绍则“外宽内忌 , 好谋无断 , 有才而不能用 , 闻善而不能纳” , 在用人上只看重人的门阀、阶层 , 而不看重才干 。无疑 , 这是袁绍的败因之一 。


二是用人所长 , 人尽其才 , 才尽其用 。张昭善处政务 , 周瑜长于军事 , 孙权遵守其兄孙策“内事不决 , 可问张昭;外事不决 , 可问周瑜”的遗言 , 分别委二人以重任 , 可谓用人所长 , 各尽其才 , 相得益彰 。赤壁之战 , 周瑜领军 , 以3万士卒大破曹操10余万大军 , 很好地证明了孙权用人的正确 。在三国人物中 , 诸葛亮堪称识人用人的高手 。魏延虽“性矜高” , 但“善养士卒” , 又很能打仗 。因此在驻汉中时 , 任用其为督前部 , 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 。杨仪虽也“性狷狭” , 但有真才实学 , 诸葛亮也“深惜仪之才干” , 量才使用 。《三国志·蜀书·费祎传》中说: “终亮之世 , 各尽延、仪之用者 。”而诸葛亮在使用马谡上的失误 , 恰恰是没有做到用人所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