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代乡试共9天6夜考生吃喝拉撒全在号舍( 五 )


因没有生活来源,散尽钱财后的吴敬梓只能靠卖文为生,最后贫病交加,很快就去世了 。
吴敬梓
唐伯虎乡试第一,却因舞弊案牵连告别科举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唐寅)也曾在江南贡院参加乡试,并且考中解元 。
唐伯虎是苏州人,出生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门四才子” 。
要说唐伯虎的科举之路真是坎坷 。早在乡试前一年,1497年,监察御史方志到江南试学(明代科举乡试前的一次考试,考中者才能参加乡试) 。方志是一位“先德行,后艺文”的道学先生,他风闻唐伯虎的风流放荡,便心中不悦,扬言“不管唐寅考得多好,都不予录取” 。果然,在这次选拔考试中唐伯虎名落孙山 。好友祝允明、文征明得知后极为不平,托人向苏州知府曹凤说理 。曹凤十分爱才,对唐伯虎也很赏识,经过他的极力推荐,才让唐伯虎得以补考,准许参加南京乡试 。
1498年,唐伯虎来到南京参加乡试 。所出考题为“古之欲明”三节,“礼之用和”一节,主考官梁储看到唐伯虎的答卷后,感叹不已 。乡试张榜之日,唐伯虎高中该科南京乡试第一名解元 。唐伯虎才名自此大起 。
第二年,唐伯虎与大财主徐经一同前往北京参加会试,不料徐经贿赂得到考题,唐伯虎也因此被牵扯进这场科场舞弊案而被含冤革黜 。
科场的失意,让唐伯虎进身仕途的愿望破灭,他回到苏州,在城北桃花坞建桃花庵,致力于绘画,卖画为生 。中年皈依佛门,五十四岁与世长辞 。
“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南京考中举人
清代中叶,著名的“扬州八怪”在画坛崛起,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郑板桥就是其中之一,他与江南贡院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
郑板桥生于书香门第,但因为三岁丧母,生活困难 。二十四岁时他参加童试考取了秀才,但是因为生活所迫,他不得不放弃仕途去做了私塾老师 。直到雍正十年秋天,四十岁的郑板桥,才来南京江南贡院参加乡试 。
郑板桥对南京一往情深,留下了诗篇 。乡试中他考取举人,悲喜交加 。从二十四岁到四十岁,科举之路多少酸甜苦辣 。
唐伯虎
乾隆元年(1736年),郑板桥来到北京,参加会试,考中贡士,不久参加殿试,考中第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 。在足足等待六年后,郑板桥等到一个七品官,去山东省范县任县令 。官场中的郑板桥出淤泥而不染 。到乾隆十一年时,郑板桥被调往潍县做官 。这也是郑板桥一生中最后的官宦生涯 。他最终的归宿还是回到了诗书创作之中 。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流传于世的墨迹 。糊涂人难得聪明,聪明人难得糊涂,聪明中带点糊涂,方为处事守身之道 。若一味聪明,必招怨尤,反不如糊涂为妙用 。这四个字正是郑板桥的人生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