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代乡试共9天6夜考生吃喝拉撒全在号舍( 三 )


就是说这年乡试,第一场进场时,天气还比较凉,所以他穿了厚衣服进场,但第二天突然暴热,热得两眼昏花 。于是到第二场进场时,他就穿了单衣进去了,没想到晚上天又下起雨来,又冻得要死 。
八月南京的天气,是忽冷忽热,所以对考生来说无疑是一场挑战 。
在这样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中,想要成功,谈何容易 。江南贡院每次乡试,参与者有一两万人,但最终录取的只有一百多名,这样低的录取率,令无数考生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在江南贡院内,有一个张贴皇榜的大照壁,照壁上如今有一幅瓷画,就是描绘当年科考放榜景象的 。画面中,有人看到上榜喜笑颜开,有人看到落榜则躲在角落抱头痛哭,考生中有年纪轻的,也有年纪大的,生动地描绘了一派科考众生相 。
作弊手段
考场规定:
不得夹带纸条、要穿单层衣服、食物要切开
古今中外,每场考试,最严格的当然还是考场纪律 。不许作弊是千百年来对考生的基本要求,为了考试的公平公正,科举考试自然也是有相当严格的规定 。
康熙五十三年规定,考生入场,“皆穿拆缝之衣服、单层鞋袜,止带篮筐、小凳、食物、笔砚等项” 。到乾隆年间,礼部又发新场规,如考生的帽子,大小衫、袍等都只能用单层,皮衣要去面,毡衣要去里,袜子也要单层,鞋子要薄底 。
对考生的考具也有规定,如卷袋不许装里,砚台不许过厚,笔管要镂空,注水入砚台用的水注要用瓷的,木炭只许二寸,蜡台要用锡的 。而对于考生所带的食物,糕饼饽饽,都要切开,防止里面夹带纸条等 。此外,风炉、防风灯等用品,也可以携带,但都必须严格查验 。对于考篮也有规定,“或竹或柳,应照南方式样考蓝编成玲珑格眼,底面如一,以便搜检 。”
作弊小抄:
薄如蝉翼的小抄纸、鞋跟里藏“奇书”
按理说,在这样严格的搜检和惩罚制度下,考生是难有机会作弊的,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依然有考生能携带小抄蒙混进场 。

在中国科举博物馆内,就收藏有清代考生作弊的夹带 。这些夹带纸张相当薄,十几张叠在一起,还没有一张普通夹宣纸厚 。每页4厘米左右直径的纸片上,用毛笔抄录了《论语》中的重要篇章 。据捐赠者介绍,这些夹带是利用一种仅有两根老鼠胡须特制毛笔书写而成 。可见当时作弊者,是多么挖空心思 。
还有一种小抄,是夹在鞋底里的 。这种小抄是从一双清代千层粉底“文士靴”的后跟里发现的,是一位江南乡试士子的后裔在给这双靴子拍打灰尘时发现的,他没想到从这双靴子的后跟滑出一只仅火柴盒般大小的抽屉,抽屉里面就藏着一本稀世孤本《增广四书备旨》 。这本书为线装本,里面70页正文纸张洁白细腻,薄如蝉翼,书长6.5厘米,宽4.5厘米,厚5毫米 。书虽小,却包括《大学》《中庸》《论语》三部书的全部内容和宋代大儒的详尽注释,其印刷技术之高令人拍案叫绝 。该书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调查后,确认为中国现存十万余种古版书籍中,版面最小,文字最小和至今唯一发现的一本清代石印科考“作弊奇书” 。
买通官员:
收买誊卷官,在试卷上设暗号
考生除了夹带小抄,还有一种作弊方法就是买通考官 。在清代,对主持乡试的官员也是有相应规定的,比如不用本县的官员,主考官员赴任时,不许携带家眷,不许携带过多随从,不得与外界结交,不准游山玩水等等 。但即便如此,还是不能杜绝买通考官的现象,有人会在主考官经过的路上给他们传递贿赂信件 。收掌、受卷、弥封、誊录、对读之类的小官,也常被买通 。比如誊卷官,他们在接受了贿赂后,便对某人的卷子认真抄写 。否则便书写潦草,甚至故意抄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