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曾参赞清廷杀害崇祯太子通过清廷的甄别

【洪承畴曾参赞清廷杀害崇祯太子通过清廷的甄别】只要在洪承畴面前存在着死不低头的张春、黄道周等人,存在着“矢死崇祯人”的傅山、顾炎武等人,要想将洪承畴纳入促进“统一中国”的历史功臣行列,塑造成一个对“中华民族的团结”有贡献的正面人物,就存在无法克服的历史和逻辑困难,哪怕是将历史再多颠倒几遍也不行 。
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为“汉奸”洪承畴翻案的声音起,30多年来,与之有关的话题一直是热闹非凡 。在1991年出版第一部洪承畴的传记后,再版、改编的书籍层出不穷,以洪承畴为主角的戏剧、影视也是连番登场 。固然有某本新书书名所说的“开清第一功”的声音振聋发聩,而“灭明第一人”的洪承畴也绝非担了虚名 。哪怕是在全球化视野下的今天,这个300多年前的历史人物,依然会牵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可见,历史永远也无法割断与现实千丝万缕的联系 。
不管采取何种立场,尊重历史事实是摒弃历史虚无主义的基本前提 。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洪承畴作为明朝第一高位的降清大臣,给予明朝直接而致命的打击是:以蓟辽总督的身份降清——明朝方面掌握国家最高军事机密的主事人,泄露了由朝鲜香山和尚独步僧穿梭联络、当时正在进行中的朝鲜与明朝的秘密军事合作计划,其中一个具体步骤是会合登莱明朝水师与朝鲜总兵林庆业的船队,在义州截杀清军 。而朝鲜出兵的目的是为了救回在沈阳做人质的朝鲜太子和麟坪大君 。洪承畴的泄密,不仅使朝鲜方面主持其事及执行计划的大臣沈器远、将军林庆业等遭杀害、灭族,还导致了朝鲜朝廷中的“拥明派”被一扫而空,也为朝鲜彻底转向清朝扫清了障碍 。对整个东亚政治格局的变化而言,所起的作用也非同小可 。朝鲜大臣所谓“多小情款,都付回人,血泣封缄,肝肠欲裂,万万不宣”的沉痛,300年后依然血泪淋漓 。这就是洪承畴过去未曾显露出来的一个“本来面目” 。
洪承畴还有一个未曾显露的“本来面目”是参赞清廷杀害崇祯太子朱慈烺,以双手沾血的方式,通过了清廷的甄别和“染缸”政策的考验,为彻底斩断明朝皇统,消除明朝的政治影响再助一臂之力 。当时的历史情境是拥立明太子、重建明朝与清兵入关、夺取中原是水火不相容之事,如果拥立得逞,即使清兵入关不至于白跑一趟,也会让夺取中原成为画饼,更会面对与重建的明朝的战争 。在通过这次考验之后,洪承畴得以就任招抚江南大学士、西南五省经略等要职,都是以过河卒子的身份往前拱行时留下的痕迹而已 。因此才会有历史学家发出世上若无洪承畴的感慨,这是站在明朝立场上的感叹 。
在清兴已成既定事实的情况下,再设想如果洪承畴忠于明朝,明朝是否就可长保不亡,这未尝不是无意义的空想 。除了寄托某种情怀之外,对理解历史本身无实质裨益 。而洪承畴在清朝的历史,正如他在明朝的历史一样,也是可说可感可叹,并且是能够说得清楚的 。但是要谈“开清第一功”,就不能撇开洪承畴作为“灭明第一人”的角色参照体系 。洪承畴的后半生,准确地说,就是一段扶清灭明的历史,这也是他“本来面目”的一个方面 。至于后世的读者、看客,愿意站在什么立场,那是个人自由和意愿的选择,无需多论 。但历史的原则是需要公平,需要参照——即使是以一个“他者”的立场,也要周知、关照到历史事实的方方面面 。
不管从哪个话题出发,都要理解、尊重历史情境 。在全球化的语境中,这是不能不贯彻的原则和精神 。比如有关300多年前洪承畴为何要降清的话题,历史记载既多又乱,可见这是一个能够引发历代大众兴趣的话题 。虽不能起洪承畴于地下,但可以肯定的基本事实是:绝食求死曾是洪承畴在被俘的最初几天里一鼓作气干过的事,但没有坚持多久 。所以百余年后,乾隆皇帝判断洪承畴是“悻生畏死”也不是无中生有 。想必,即使不是清朝的皇帝,而是洪承畴的发小或家人这么说,恐怕他也没有什么反驳的余地 。如果照顾到最易化解国家、民族、道德、文化等宏大叙事体系的私密亲情,承认人性的弱点,夹起尾巴低调做个两截人,不比将洪承畴塑造为顺应历史潮流、促进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等画虎类狗的形象更加明智?比洪承畴更早被俘的明朝督阵监军兵备道、太仆寺少卿张春,为促成明朝与后金乃至清朝的和议,以“难夫”身份“流离殊域”十年整,坚不剃头,居古庙,服故衣冠,“苦留讲和”不失臣节而死,也不放弃忠明立场,终于成全了素志 。只要在洪承畴面前存在着死不低头的张春、黄道周等人,存在着“矢死崇祯人”的傅山、顾炎武等人,要想将其纳入促进“统一中国”的历史功臣行列,塑造成一个对“中华民族的团结”有贡献的正面人物,就存在无法克服的历史和逻辑困难,哪怕是将历史再多颠倒几遍也不行 。这就是宏大叙事在历史情境面前遭遇到的无情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