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让明朝两线作战的邓茂七是英雄还是逆贼?

邓茂七,很多人提起这个名字会感到很陌生,但是在福建一带,邓茂七的名头却很大,他的历史形象在官府和民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明末阮大铖的戏曲《荡贼录》,即以镇压这场起义为素材,讴歌了明军浴血奋战镇压逆贼的“光荣事迹” 。清朝历史学家徐元文更把邓茂七与刘通,李自成并称为明朝“三大贼首” 。
《罪惟录》说这场起义“波及东南数省,荼毒生灵百万,国之衰运,自此而始 。”直接把明王朝走向衰败的“罪过”安在邓茂七头上 。但在福建当地,邓茂七却始终享有极高声誉,闽戏里有不少以他为主人公的“英雄戏”,多是勇冠三军,为民做主的“救星”形象 。至于到了近代,对于这个人的评价就是“封建时代的农民起义”,至于这次起义的经过,背后的故事旧很少有人去追查 。
明英宗在历史上也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说他传奇,是因为他是历史上少有的当了两次皇帝的人,也是明朝历史上唯一一个有两个年号的皇帝,而且还在土木堡之败后当了蒙古人的俘虏,还能活着回来,明朝的第一次全民总动员“北京保卫战”也是因他而起,而发生在距离明英宗土木之败前一年的这次邓茂七起义,着实让明朝政府头疼了一把,这次爆发于福建沙县的起义历时两年,起义军占领了二十多座县城,史载“控制八闽,三省震动”,明朝屡战屡败,在面临北方土木堡之败的情况下,还陷入了南北两线作战的尴尬,所以明朝朝廷提起来这次起义就恨的咬牙切齿,其评价自然好不到哪去 。
邓茂七就是明英宗正统年间人氏,江西人,世代都是农民,可是随着明朝土地兼并状况的日益严重,邓茂七家的地也被人勾结官府霸占了,邓茂七一怒之下杀死了地主,逃亡福建,以替人耕种为生,成了不折不扣的“黑户佃农 。”
明朝的土地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成为明朝覆亡的一大原因,明朝的土地政策从朱元璋时代就没能彻底解决,朱元璋的理想是建立一个男耕女织,和谐美满的理想化农业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朱元璋设立严刑峻法,规定农民不得无故离乡,离乡二百里即需要有当地官府的“路引” 。但是百年之后的正统年间,土地兼并之风越演越烈,随着赋税的加重和贫富分化,富有的地主开始大规模兼并自耕农的土地,当然这其中也包含着勾结官府之类的龌龊事,失地的农民不得不大规模逃离家乡讨生活,向当时地少的福建等地大规模迁徙,形成所谓的“流民”,邓茂七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流民大军中的一员 。
这些流民没有合法的身份和户籍,只能靠给当地的大户做佃农为生,而当地的豪门大户似乎也很乐意招募这些无合法身份的流民,因为他们可以收取更高的地租和其他摊派,沉重的负担使很多的佃户生活贫困,一些豪门大户甚至私设公堂,对佃户进行拷打和审讯,更为严重的是,随着明朝政治的腐败和明英宗所信任的太监王振的上台,福建一带买官卖官成了公开的秘密,几乎所有的官职都明码标价,在天高皇帝远的福建,“买官”的竟占三分之二 。这些人“投资”的人为“盈利”,到任后当然大肆搜刮地方,巧立名目加派苛捐杂税,不但大量的负担转嫁到像邓茂七这样的“黑户”身上,连当地“合法户口”的城乡百姓也同样受害颇深 。
而邓茂七起义的另外一个原因,不得不提到乡集,乡集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乡村集市,而是更类似于黑市的乡村市场 。明初实行严厉的商贸专营(又是朱元璋的事),对商品实现专卖,但“流民”们赋役沉重,为生计所迫,时常偷运物品,与当地商户交易,而商户们也乐意与这些黑户流民交易物品降低成本,毕竟大明的国企效率太低了 。在资本主义萌芽初兴和海外贸易便利的福建,这些设在州县“三不管”地带的乡集,维持着福建商业的正常运行,由于乡集的不合法,这些政府明令禁止的“黑市”就由“集头(即黑帮势力)”把持,参与交易的商家和流民都缴纳费用作为“保护费”,各个集头之间经常发生火并,成为一个危害社会安定的危险导火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