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女儿为何叫公主?公主称呼的由来

《春秋公羊传》说:“天子嫁女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 。”意思是,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婚的,而是请和自己同姓的诸侯作为长辈主婚 。诸侯的最高爵位是“公”,故而天子女儿就有了个称号——公主 。在先秦时代,可被称为公主的并不限于天子的女儿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迎娶公主叫“尚”)魏公主 。”可见,诸侯之女也称公主 。先秦诸侯女儿也称“君主”,如《史记·六国年表》说:秦“初以君主妻河” 。《索隐》解释说:“君主,犹公主也 。”
【皇帝女儿为何叫公主?公主称呼的由来】到了汉代,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建立了,称谓之间的等级观念也就更严格了 。公主成了皇帝女儿的专用词;诸王之女改称翁主 。唐代学者颜师古在注释《汉书·高帝纪》时解释说:“天子不亲主婚,故谓之公主 。诸王即自主婚,故其女曰翁主 。翁者,父也,言父主其婚也 。亦曰王主,言王自主其婚也 。”不仅如此,皇室内部的公主们也有了区别:皇帝的姊妹称“长公主”(有时,皇帝最大的女儿也称长公主),姑姑称“大长公主” 。公主之称,历代沿用;汉以后,翁主、王主的称号就废弃了 。唐代进一步规定: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等,享受正一品待遇 。“皇太子之女封郡主,视从一品 。王之女封县主,视正二品 。”这套制度以后变化不大 。但在北宋时,曾出现两个例外:一是北宋初年,皇帝为表彰开国元勋赵普和高怀德,特封赵女为郡主,高女为县主;二是徽宗时期,一度改公主为“帝姬”,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 。清代又有不同,凡皇后所生,称“固伦公主”,妃嫔所生,称“和硕公主” 。“固伦”、“和硕”是满语,前者的意思是“国、至尊”,后者的意思是“一方” 。
【知识链接】 清朝皇帝的女儿不是又叫格格吗?
格格是满语,意为“小姐”,是清朝对皇族女儿的统一称呼 。皇帝女儿封公主,称固伦格格;亲王女儿封郡主,称和硕格格;郡王女儿封县主,贝勒女儿封郡君,都称多罗格格;贝子女儿封县君,称固山格格;镇国公、辅国公女儿封乡君,称格格 。
对皇族格格等级的分别,始于顺治十七年(1660年),此前并无定制 。例如,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长女称“东果格格”,次女称“嫩哲格格” 。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1636年)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公主”,并规定皇后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养女称“和硕公主” 。
我们来看看乾隆皇帝女儿封号的情况 。乾隆皇帝生有十个女儿,其中五人因早殁没有加封,长大成人的五个女儿都加封为公主:皇三女,孝贤皇后生,封固伦和敬公主;皇四女,纯惠皇贵妃苏佳氏生,封和硕和嘉公主;皇七女,孝仪皇后生,封固伦和静公主;皇九女,孝仪皇后生,封和硕和恪公主;皇十女,悖妃汪氏生,封固伦和孝公主 。这里面有两个例外,首先是七公主的封号 。由于孝仪皇后是在死后追封的,所以七公主并非嫡生,破例封她为固伦公主是出于拉拢七额驸家族、稳定西北局势的政治考虑 。再就是十公主的封号 。她本应加封和硕公主,但因为她生于乾隆六十五岁时,是乾隆最钟爱的女儿,所以乾隆皇帝破例封她为固伦公主,并精心挑选和坤的独子丰绅殷德作为她的额驸 。此外,乾隆还收养其弟弘昼的一个女儿,加封和硕和婉公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