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根本原因:只是刘备诸葛亮心思的契合

刘备一生 , 被架曹操 , 奔袁绍 , 救陶谦 , 挖公孙瓒 , 投刘表 , 傍东吴 , 夺西川 , 最后三分天下 。我们看 , 每个诸侯的强弱不同 , 刘备的方法无一相似 。先说曹操 , 曹操在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后 , 就日益强大 , 虽然在地盘和兵力上不算最强 , 但曹操是一个新兴的诸侯 , 生命力极强 , 这是其他诸侯无法比的 。而刘备去许昌 , 是被曹操绑架去的 , 刘备自己不会选择走这条路 , 在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开始 , 刘备就已经认识了曹操 , 知道这人非等闲之辈 , 就像曹操自己说的 , 天下英雄就数他俩 , 所以刘备在曹操这 , 属于韬光养晦 , 只要策略以保命为主 , 一直等候时间逃跑 , 所以当曹操让刘备伐刘表 , 得以走脱 , 刘备就说:“吾乃笼中鸟、网中鱼 , 此一行如鱼入大海、鸟上青霄 , 不受笼网之羁绊也!”曹操是强敌 , 不能为己所用 , 刘备又不肯屈身相投 , 所以逃离是刘备的最好选择 , 不会再有别的办法 。
在曹操和袁绍官渡大战后 , 我们看到 , 刘备游走线路 , 就一直往南靠 , 而不是往西北走 , 这是为什么?西北有张鲁马腾 , 而且个别同志是刘备参与衣带诏的死党 , 按正常的思路 , 刘备在走投无路的时候 , 应该是去投靠他们才对 , 为什么要往荆州而来呢?其实刘备心里非常明白天下大势 , 他知道袁绍被灭后 , 天下可以和曹操抗衡的 , 就是东吴 , 而不是西北的诸侯势力 。而荆州 , 必然是东吴和曹操交兵的缓冲地带 , 作为刘备这样的英雄 , 只有在天下大乱之时 , 才能寻得机会 。我们也很难设想 , 如果刘备往西北去了 , 还会遇到诸葛亮吗?所以曹操兴兵南下的时候 , 刘备看到机会来了 , 诸葛亮也看到了 , 只有两个见识一样的人才能一拍即合!
接下去我们就看到了流传千古的隆中对 , 绝大部分的人认为 , 这个三分天下的策略 , 是诸葛亮提出来的 , 我觉得 , 刘备在遇到诸葛亮前 , 就已经心里有了三分天下的策略 , 而诸葛亮的隆中对 , 只是去刘备集团上任高参的一张答卷而已 , 而这张答卷 , 是刘备满意的答卷!时下社会 , 不是也流行招聘总经理 , 诸葛亮 , 就是刘备招聘来执行自己雄霸天下计划的一个总经理而已 。如果刘备在袁绍大败后往北去了 , 刘备还会到荆州来招聘诸葛亮这个总经理吗?所以他们俩人 , 只是英雄所见略同而已 。
夺取天下 , 有许多做法和手段 , 是不能用仁义道德来衡量的 , 一个人失去仁义道德 , 会被人们所不齿 , 一个大集体的奸诈 , 就叫谋略 , 人们就津津乐道了 , 而刘备一辈子 , 讲的是仁义 , 比如夺西川这样的不仁不义 , 如果让刘备自己去发号施令 , 就有悖于刘备的一贯主张 , 这个时候 , 最好的办法 , 就让自己一个得力的手下去完成 , 而负责执行的手下 , 一个首要的前提 , 就要完全彻底明白老板的意图 , 诸葛亮 , 交上隆中对的答卷后 , 刘备知道这人绝对是上上之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