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药文化瑶族人和药浴有着怎样的关系

自古以来 , 瑶族人民虽然居住条件差 , 文化水准低 , 但他们却酷爱清洁 。不论严冬腊月或是夏日酷暑 , 每天劳动后都要洗澡 。他们洗澡不同于其他民族只有清水一盆 , 而是用药水洗 , 俗称药浴 。
据调查 , 居住在广西金秀龙胜、忻城、上林、马山、都安等县各支系的瑶族人民及湖南的花瑶都有药浴的习惯 。
瑶族药浴的药材是采用当地盛产的草药 。一次药浴所用的草药 , 少则几十种 , 多则上百种 。这些药都是平时劳动之余就已采回的 , 有的是房前屋后野生的 , 或是种在菜园里的 , 所以用时非常方便 。所用药物因地制宜 , 功能多种多样 , 有清热解毒、祛风散寒、舒筋活络、滋补气血等等 。药浴时 , 常根据不同对象、不同季节或不同疾病选择不同药物 。通常新生儿及产后妇女多选用温补和消炎作用的药物 , 比如大血藤、五指毛桃、九节风、鸭仔风、穿破石、杜仲藤等 , 这样可预防产妇及新生儿的各种感染 , 滋补气血 , 促进产妇子宫复旧 。
产后药浴 , 人们称这为“月里药浴” 。许多瑶族妇女 , 产后经过药浴等调养保健 , 产后十天左右就能上山参加体力劳动 。同时新生儿往往有随母药浴的习惯 。劳动后淋雨受寒 , 也要进行药浴 , 可起到温中散寒、舒筋活络及恢复体力、预防风湿的作用 。常选药物为老姜、米酒、大发散、小发散、桃树叶、青蒿等 。老年人也很注重药浴 , 一般多用活血温补之药 , 如大钻、小钻、大血藤、扶芳藤、青春藤等 。这无疑对促进机体新陈代谢 , 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是很有帮助的 。
对患有风湿骨痛或外伤后遗症者 , 则多选用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强筋健骨之药 , 如山苍子、木满天星、九节风、大驳骨、小驳骨 。松筋藤、毛杜仲等 , 这些药物可起到舒筋活络、恢复肢体功能等作用 。若患有鹤膝风、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及骨质增生等风湿痹痛 , 常选用祛风散寒、除湿、活血镇痛之品 , 如大钻、小钻、十八症、四方藤、两面针及各种有刺的木本及藤本植物 。
许多地区的瑶族还有应节进行药浴的习惯 , 如时令佳节或年终岁尾 , 男女老幼都进行药浴 , 如农历五月初五 , 广西的忻城、上林、马山、都安、金秀等县的瑶族 , 这一天上午家家户户都派人上山采集“百草药” 。
所谓“百草药” , 即除有毒的和会引起皮肤过敏的以外 , 凡是绿色草木植物 , 每种都要采一些 , 采得越多越好 , 最好是采够一百种 , 这些植物起到各种各样的药物作用 , 故称为“百草药” 。采“百草药”时 , 要带刀子和锄头 , 大部分草药是采集枝叶 , 有少部分是采集皮或根茎 。如苦楝树要皮 , 青龙草挖根 , 金银花采花 , 冬茹要块茎 , 野山梨则要果实 。采“百草药”必须在上午完成 , 因为上午空气清鲜 , 阳光暖和 , 花红叶绿 , 百鸟歌唱 , 大自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 , 人们认为在这个时晨是一天当中最“吉利”最理想的时间 。在这个时间里采回草药 , 洗澡 , 便可以治病强身 , 延年益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