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会|逝世后的他们,又成为了“大体老师”......( 二 )



红十字会|逝世后的他们,又成为了“大体老师”......
文章插图
从白衣天使到大体老师,关小瑛再一次穿上洁白的护士服,为医学事业贡献了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这就是前辈们总会跟我们讲的那两个字——‘奉献’。”王申说。“进临床科室的医学生,都必须通过亲身的解剖、观察去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大体老师对医生和患者都是至关重要的”,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教师杨慧告诉采访人员。给奉献者更多关怀“到所在区的红十字会领取志愿报名登记表,直系亲属、执行人签字,再到天津市任意一家公证处免费办理公证,就成为了遗体捐献志愿者”。天津市红十字事务中心工作人员王英介绍,志愿者身故后是由执行人或其他直系亲属拨打27306997告知捐献意愿,经核实符合捐献条件的,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对接医科大学和志愿者办理现场交接。

红十字会|逝世后的他们,又成为了“大体老师”......
文章插图
王英报名登记、实现捐献,家人的支持在遗体捐献的两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同志要捐献遗体,三个儿子都不同意,急得给红十字会写信,天津市红十字会志愿者邢蕴静闻讯去做工作。“‘自愿无偿’原则里的‘自愿’,一是本人要自愿,第二至少是直系亲属要同意”——邢蕴静告诉采访人员,经过耐心解释,老人再次与家人耐心沟通,终于在三个月之后成功报名。让他意外的是,老人的儿女最后都找到他,要求报名捐献遗体。

红十字会|逝世后的他们,又成为了“大体老师”......
文章插图
邢蕴静
像这样,由一位志愿者带动身边亲友的情况屡见不鲜。近年来,天津市民报名捐献遗体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天津市红十字事务中心主任宫敬义告诉采访人员,近年来本市每年遗体捐献报名登记人数在200余人,2019年达到360人之多,创下历年新高。现在,报名登记人数已达3000余人、实现登记974人。遗体捐献工作的一个重点,是给予捐献者和家属们更多的人文关怀。比如,对遗体捐献者及家属进行褒扬;把捐献者的姓名镌刻在元宝山庄生命纪念园的奉献碑上,供后人瞻仰、纪念。王英告诉采访人员,在遗体交接的现场,尤其需要这样的关怀——“痛失亲人,不经历那个过程是无法体会那种悲痛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能做的就尽量去做”。办理交接,快速响应是第一位的需求。这项工作,是由志愿者们和工作人员共同完成的。“我不管到哪,都带着捐献用的材料”,邢蕴静打开随身的布兜,里面装着空白的捐献证书、医科大学给家属的感谢信和纪念用的校徽。他从2017年下半年退休后开始参与遗体捐献工作,参与了2018年以来天津市全部的遗体捐献交接。“我们对社会的承诺就是365天×24小时,全天候的服务”。邢蕴静告诉采访人员,自己刚刚熬了一个通宵,接运了两位捐献者。

红十字会|逝世后的他们,又成为了“大体老师”......
文章插图
为了让热线保持畅通,工作人员采用轮流值班的方式进行值守,下班时间就转到手机,洗澡、上厕所都会把手机放在旁边。邢蕴静也给自己加了一条铁律——“24小时开机,非必要不离津”。邢蕴静的伯父、父母都已经捐献遗体,他本人也是一名遗体捐献志愿者。自己的亲身体会,让他决意退休后投身遗体捐献。共同的身份,让邢蕴静对捐献者和家属们的需求感同身受。“咱经历过,家人去世手忙脚乱,找不着材料很正常。红十字会有存档,就可以随时查。”邢蕴静告诉采访人员,报名表公证后要送一份到领表的地方,很多人不理解。经过他的解释,人们就会意识到这其实是为了百姓更方便。对遗体捐献者的关怀,来自各行各业。每次一起赶现场的,还有殡仪服务单位的工作人员。在他们的帮助下,遗体捐献者享受免费的接运、存放。邢蕴静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儿子在美国的老先生,足足存放了21天。“他女儿都不好意思了,我说别,儿子见不着爹一面,回来不得埋怨死。”果然,老先生的儿子回来最感谢的就是姐姐让他能够再见父亲一面。“这是人情,谁家都是这样。”邢蕴静说。出现场之前,邢蕴静都会在电话里摸清这个家庭的基本情况,现场再详细了解捐献者的生平,这样才能在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呈现出一个更好的告别。从告别仪式上的悼词,到微信群里的问候,正是这些大大小小的幕后工作,让选择成为大体老师的逝者走得更有尊严。“使捐献者得到尊重、使家属得到安慰,就是我做这个事情的初心”,邢蕴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