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定均率部进入豫西奇袭日军飞机场:解救万名民工

自平旷的郑州西南行 , 数十里后 , 巍峨群山拔地而起 , 绵延到天际 。
这是豫西山地的边缘 。豫西山地极为辽阔 , 北到黄河 , 南临南阳盆地 , 伏牛山、熊耳山、崤山、嵩山等连绵起伏 , 雄踞大地 。车行山间 , 弯道渐多 , 坡度渐陡 , 我们的目的地——环翠峪渐行渐近 。
71年前 , 日寇以近15万精锐发动河南会战 , 汤恩伯、蒋鼎文部队被击溃 , 豫西大部沦陷 。
受八路军总部委派 , 皮定均率“豫西抗日先遣支队”自太行山启程 , 飞渡黄河 , 奔赴豫西 , 开辟抗日根据地 , 用智慧和热血 , 在连绵的群山中掀起抗日狂飙 。环翠峪是皮定均等抗战将士战斗过的地方 。“峪”的意思是山谷 , 环翠峪长20多公里 , 谷底宽数百米到一两里不等 , 两侧是层层叠叠的苍翠山峰 。
因地处新密、登封、荥阳、汜水(后并入荥阳)四县交界处 , 这条山谷是那种“一盘磨 , 转四县”的地方 , 如旋转门 , 可以迅速转入另一区域 , 坐以策动四方 , 是游击战争中最好的落脚点 。皮定均的司令部一度设在环翠峪卧龙台 。卧龙台下的三坟村 , 则是八路军后方医院所在地 。在这个小山村 , 2000多名伤员康复 , 重新走上抗战前线 。
“英雄树”掩护抗日英雄
正是麦收季节 , 金黄的麦子密密实实 , 风吹不动 。三三两两的农民手持镰刀 , 弯腰收割 。
环翠峪的农田 , 都在溪边、山脚、山洼 , 地块一般只有两三分 , 最多半亩大小 , 地势又高低错落 , 收割机派不上用场 , 所以至今仍是人工收割 。
山区生活有诸多不便 , 但在抗战期间 , 大山却是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最好的立足之地 。
一路打听 , 采访人员找到了三坟村“八路军后方医院”旧址 。
那是三孔暗圈石窑 , 上有一棵巨大的古树 , 如巨伞般的树冠枝叶茂盛 , 蓊蓊郁郁 , 将窑洞和院落遮掩 。
我们正为这棵树惊叹 , 一位老人走了过来 , 告诉我们那叫橿树 。至于树龄 , “我奶奶说 , 她奶奶小时候树就这么大了” , 老人说 。
老人叫慎天才 , 今年86岁 , 是窑洞的主人 。在老人的带领下 , 我们走进了他的家 。在这大热的夏天 , 窑洞里凉爽舒适 , 端的是好去处 。
与一般的窑洞相比 , 慎家的窑洞高大宽敞 , 宽三四米 , 深十多米 , 内壁全部用石头圈起 , 看着十分坚固 。
听我们夸窑洞 , 老人十分开心 , 说这窑洞是他父亲一生的成就 。他父亲八岁打长工 , 长大后健壮能干 , 身高五尺五(约1米83) , 能挑100多斤的担子 。那时候环翠峪没有大路 , 全是溪边小路 , 别说汽车 , 独轮车都没法推 , 进出全靠挑担 。长距离的山路 , 一般人只能挑七八十斤 , 他父亲最多能挑一百四五十斤 。
环翠峪地少 , 很多人靠烧炭为生 。他父亲自己烧炭 , 或买别人的炭去郑州卖 。三坟村距离郑州老城60公里 , 来回要走三天 , 卖一次炭能挣一斗麦(约35斤)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