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希腊精神:古代西方哲学思想的最原始集合


“希腊精神”的特点是“求健康”、“好学”、“创造”、“爱好人文”、“爱美”、“中庸”、“爱自由” 。“中国精神”和“希腊精神”有得一比 , 但在“爱自由”方面特别欠缺 。
“何谓希腊?何谓希腊人?”《希腊的遗产》([英]F·I·芬利主编 , 张强等译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开宗明义提这样的问题 。冒失地谈论“希腊精神”之前 , 不如先请毕生研究希腊文化的罗念生先生说几句 , 他的话更有体会:“希腊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高峰 , 是近代文明的源泉 。近代的西方哲学、文学、艺术 , 以及民主政体 , 都是从希腊传来的 。”罗先生还提到 , “希腊精神”的特点是“求健康”、“好学”、“创造”、“爱好人文”、“爱美”、“中庸”、“爱自由” 。希腊人的“种种精神 , 还是很值得我们学习 , 特别是这最后一种爱自由的精神 。”(《希腊漫话》 , 1941年)换句话说 , 罗先生认为:“中国精神”和“希腊精神”有得一比 , 但在“爱自由”方面特别欠缺 。
虽然学者们认为希腊和中国的文化最为相像 , 都主张“人文主义” , 但是两者其实存在着巨大差异 。前辈学者罗念生已经发现 , 中国人在追求“自由”的时候远不如希腊人 。这种差异导致了中西文化的分途 , 正需要认真探究 。当我们被今年博大精深的雅典奥运会开幕式折服 , 并担心四年后北京奥运会可能被这里的儿戏导演们弄坍台的时候 , 最后的争议 , 常常是归结到中国和希腊的文化差异 。那么 , “中国精神”和“希腊精神”的差异到底从何而起呢?
怀揣这类问题 , 《希腊的遗产》可以一读 。虽然本书没有专门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比较希腊和中国 , 但是书中正面诠释的“希腊精神” , 可以帮助中国人理解自己 。以“自由”为特征的希腊文化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循此路径 , 我们或许能找到中国文化的某些缺陷 。本书主编芬利教授在“引论”里作了提示:“城邦”是理解辉煌希腊的关键词——
雅典、斯巴达、科林斯…… , 城邦不止是希腊文化得以展现的舞台 。希腊文明给我们一个突出的印象:它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城市文明 。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 都是以城邦为单位筹划的 。他们的“天下” , 就是“城邦” 。在希腊语言文字传统里 , “城邦”(Polis)是最重要的一个词 。希腊人最重视的“政治”(Politics) , 来自这个词 。所谓“政治” , 就是城邦事务 , 是城市市民自己的事情 。后来英语和法语里出现的“警察”(Police)一词 , 先头也是指那些管理“城市”的人 。“城市 , 而非乡村 , 是处理公务之地 , 是大部分宗教中心所在之地 , 是大型建筑和雕塑坐落之地 , 是开展教育、军事训练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之地 。”(第3页)

希腊文化中 , 最辉煌的是哲学 。谈到希腊哲学中“形而上学的诞生” , 另一位作者也把它归结为“城邦” 。他说:“希腊小城邦相对自治的政治生活在批判的、反思的思想成长中 , 或许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 这与大帝国的‘亚细亚式不确定的庞大’(叶芝语)形成鲜明的对照 。”(第236页)作者认为:自治的“小城邦” , 给市民们一种秩序感 , 探究这个秩序 , 使得“形而上学”成为可能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相信 , 只要把握住这个“形而上学” , 希腊的城邦就能繁荣 。相反 , 在亚细亚的“大帝国” , 人们生活在一种“庞大”和“不确定”中 , 帝国的动乱和强权 , 臣民们无助并茫然 , 思想家便没有信心去探究一种形而上的世界秩序 , 也就没有希腊这样的“形而上学” 。这个解释相当有趣 , 作者或许还想说:希腊哲学的严密逻辑 , 表现了希腊哲学家对城邦生活的负责精神 。苏格拉底挑战市政当局的权威 , 质疑雅典市民的智力 , 发出哲学上无穷追问 , 与中国思想家逃不出暴君的广大统治 , 只能用寄情“天下”、“宇宙” , 用儒道佛思想来消解内心痛苦的逃避行为适成对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