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明朝竟因抗日而败亡?

日本做为一个侵略成性的国家,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己的扩张计划,而做为日本最近的邻居,朝鲜和中国一直都是日本打击的对象,早在四百多年前日本就几乎占领了整个朝鲜,而此时万历皇帝被迫出兵援朝,最后虽取得了惨胜的成绩,但却自伤元气,为最后被清朝代替埋下了祸根 。巧的是这次大战三百多年后历史几乎重演,日本还是占领了朝鲜,还是最终被打败,同样,当政的蒋家王朝也因抗日大伤元气最后被老毛代替 。这当然是后话了——
从万历二十年(1592年)开始至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结束历时七年抗倭援朝战争,明朝“几举海内之全力”,前后用兵数十万,历经战与和的反复,最终异常艰苦的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由于此役,明朝在二十年内无力进剿后金力量,使得女真部落日益强大,最后对明朝形成了致命的打击 。也由于此役,日本侵华战争拖延到二十世纪 。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六月至二十六年(1598年)十二月,明军应邀两次大规模入朝,援助朝鲜人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争 。又称“东征” 。与明朝官军征播州杨应龙(参见明平杨应龙叛乱)、征宁夏哱拜(参见明平哱拜叛乱),并称为“万历三大征” 。
16世纪末,日本关自丰臣秀吉统一日本,为满足国内封建主和商人的扩张欲望,把侵略矛头指向国防松弛的朝鲜 。万历二十年四月十四日,日军先遣军小西行长部1 。8万余人,乘船700余只,由对马海峡渡海,占领釜山(今属韩国) 。继而加滕清正等部相继在釜山登陆,分道北进,突破朝鲜军临津江防线,相继占领国都王京(今韩国汉城)、开城(今属朝鲜)、平壤(今属朝鲜)等地,朝鲜国土大部沦丧 。国王李呛北逃义州(今朝鲜新义州),向明朝求援 。明廷以朝鲜为属国,唇齿相依,且“关白之图朝鲜,意实在中国”,决定立即派兵援朝 。六月二日,明廷令辽东发兵两支为先遣队,后续大军随后跟进 。
七月十七日,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军5000至平壤,因不谙地形,轻敌冒进,在攻平壤时遭重创,全军伤亡大半 。八月十八日,明廷命兵部右侍郎宋应昌经略备倭军务,加紧入朝战备 。十月十六日,以李如松提督蓟辽、保定、山东军务,任防海御倭总兵官,率师援朝 。十二月二十五日,援朝明军4万人(一说7万人)设左、中、右三军,由副将李如柏、张世爵、杨元分统,东渡鸭绿江向平壤挺进 。二十一年正月八日,中朝联军以5万对2 。4万的优势兵力,一举收复平壤(参见平壤之战) 。
日将小西行长率余部逃往开城 。明军乘胜向南推进,开城日军弃城他去 。十九日,明军占领开城 。小西行长再退汉城 。沿朝鲜东海岸北上深入的加滕清正闻平壤、开城失守,从咸镜道南撤,亦向汉城退却 。平壤会战,中朝联军共歼灭日军1 。2万人,收复平壤、开城等朝鲜北部大片领土,从根本上扭转了朝鲜战局 。正月二十六日,明军南渡临津江,兵锋直指王京 。二十七日,李如松听信误传,督军疾进,在王京北30里碧蹄馆之大石桥,陷入日军重围,精锐损失大半 。遂退回开城布防:李宁驻开城,杨元驻平壤,扼守大同江,掩护明军饷道;李如柏扎宝山(今地不详)等地为声援;查大受驻临津,李如松率精兵来往策应 。二月,李如松督奇兵突袭日军龙山(今地不详)一带粮仓,焚毁粮食数十万石 。四月十九日,日军因平壤之败及军粮不继,被迫放弃王京,退守釜山 。同月,宋应昌遣使与日军议和,以图早日结束战争 。日军为迟缓明军进攻,重新集结力量反攻,遂进行议和 。七月一日,明廷令援朝明军撤归 。宋应昌因日军仍留釜山,请留刘綖川兵5000,吴惟忠、骆尚志南兵2600合蓟、辽兵共1 。6万人,协助朝鲜军驻守全罗、庆尚(今均属韩国)等地 。明兵部尚书石星一意主和,以转运粮饷困难为借口,只留刘蜒驻守大丘(今属韩国) 。二十四年九月,谈判破裂 。朝鲜再次遣使请求援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