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是怎样从女真转变而来的?又有何历史起源

【满族是怎样从女真转变而来的?又有何历史起源】 满族是历史影响尤为显赫、人数众多的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目前全国满族总人口已超过1,000万,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国内满族总人口为1068.23万人 。满族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辽宁省,超过全国满族人口的半数 。其次为河北、北京、吉林、内蒙古、黑龙江、河南、新疆、宁夏、甘肃、福建、山东等省市自治区,以及一些大中城市,如广州、兰州、呼和浩特、成都、西安等地 。除这些主要集中分布地以外,满族人口在海内外各地都有分布 。
满族自称“满洲”,满洲一词音译自满语manju,早在公元9世纪这个词即被用于对部落首领的称呼,《隋书、勿吉传》中记载“其渠帅曰:大莫佛瞒诎”到15世纪以后该词又称为“满住、曼楚”等,意义类似于今天汉语的“贵人、尊者”之意,到清太宗时期该词被用于民族名称 。1911年辛亥革命后官方将“满洲族”简称为“满族” 。满族人在先秦时期称肃慎、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靺鞨,辽、宋、元、明]时称女真 。无论是叫肃慎也好,叫女真也好,都是一种音译 。
起源
满族是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 。满族历史悠久,其渊源可上溯到距今约6000-7000年前的肃慎族系新开流文化[1][2],我国考古学界认为今黑龙江省宁安市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原始社会遗址,距今3000年左右,相当于西周时期,当是肃慎的文化遗存 。出土了许多石器和陶器,其中有陶猪、陶狗、陶熊 。猪的饲养,说明古时民族部落已经过着相对稳定的以原始农业为基础兼渔猎的原始生活 。
陶猪、陶狗、陶熊是作为陪葬品埋入坟墓的,是对死者灵魂崇拜的一种有力的证明 。满族的先民肃慎自公元前22世纪的舜禹时便见诸史籍 。《山海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竹书纪年》载:“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即肃慎)来朝,贡弓矢 。”禹定九州时,周武王、成王时,肃慎均派使来贡,最著名的贡品为“楛矢石砮” 。
周人称“肃慎、燕、亳,吾北土也”公元前夏商周时的肃慎王国、汉至两晋时的挹娄、北魏时的勿吉、隋唐时的靺鞨、北宋至明时的女真 。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前清朝在东北方向上的全部领土,大致上西迄贝加尔湖、叶尼赛河、勒拿河一线,南至山海关,东临太平洋,北抵北冰洋沿岸,囊括整个亚洲东北部海岸线,包括楚克奇半岛、堪察加半岛、库页岛、千岛群岛的广阔地区是满族先民(肃慎族系)的发祥地 。
虞舜、夏商周满族先民肃慎人,汉代至三国,又称挹娄人 。南北朝时,称勿吉人 。勿吉,为女真语“窝集”之音转,乃是“森林”之意 。隋唐时期,满洲族先民又称靺鞨,散布在以吉林为中心的为粟末靺鞨,散布在以松花江流域和黑龙江流域地区的为黑水靺鞨 。公元669—926年,粟末靺鞨建立渤海国 。渤海国历经15代国王,后被契丹所灭 。
至宋辽时期称女真,辽朝将女真分为两部,开原(今辽宁开原)以南称“熟女真”,开原以北称“生女真” 。12世纪初,生女真的完颜部崛起,其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一些部落后,于1115年称帝,国号大金,定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 。12世纪中国北方蒙古族兴起,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元朝,统一了中国 。女真人从此置于元朝统治之下 。
元亡明兴,女真人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 。努尔哈赤的祖先就属建州女真 。据《清太祖实录》记载:“各部蜂起,皆称王争长,互相残杀,甚至骨肉相残,强凌弱,众暴寡” 。各部纷争,仇杀无止 。因此,统一女真各部不仅仅是女真社会经济发展强烈要求,更是女真民族发展的强烈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