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释义解:认为白起是小竖子应该如何解?

《史记·平原君列传》"毛遂自荐"一节说,毛遂自荐,随平原君到了楚国,按剑而前,对楚王说:"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 。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 。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 。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 。"中学教材及其他注释对"小竖子"的解释全是:相当于"小子",是古代骂人的话,在这里有轻视白起的意思 。
如此注释,并不符合作者的原意和文章的语境 。"白起,小竖子耳"应该译成:白起不过是个小官罢了 。"小竖子"解释为"小官",才符合原意 。
《周礼·天官·内竖》:"内竖,掌内外之通令凡小事 。""竖"本来是一种小官的名称,后来才变成了骂人的话 。
【毛遂自荐释义解:认为白起是小竖子应该如何解?】
白起是秦国赫赫有名的大将,《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只说了"白起者,眉人也",没有介绍他的先人家世,可见白起并不是出身于名门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 。""左庶长"这是有记载的白起最初的官爵 。商鞅变法后,明确规定了秦国爵位为20等,从最高的二十等至一等分别是:彻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即大良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 。其中,公乘以下是民爵,五大夫以上才是官爵 。左庶长,在秦国二十等爵中属于第十等,是官爵中仅高于五大夫的爵位,刘劭《爵制》:"左右庶长即左右褊裨将军也 。"《续汉书·百官志》刘昭注:"自左庶长皆将军也,所将庶人更卒,故以为名 。"可见,左庶长是统领庶人的,从左庶长开始才刚刚够得上将军,左庶长不过是最小的将军 。与白起后来的官爵比起来,这左庶长只能算是"小吏"了 。当然在左庶长之前,白起一定还做过更小的官 。《史记·穰侯列传》说:"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 。"一个"举"字,证明了白起的地位原来并不高 。可是在短短的时间内,白起由左庶长、左更、大良造,一直达到被封为最高地位的君 。这个白起正是一下子由褊裨副将的"小竖"升上来的"暴发户" 。这样的人,是最容易让人揭"小竖子"这老底的 。
白起的最高爵位是武安君,这也是当时秦国的最高爵位,白起得到武安君的爵位,原因恰恰就是攻打楚国,《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 。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 。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 。秦以郢为南郡 。白起迁为武安君 。"一个本来不大的褊裨小官,因攻打各国有功而屡屡升迁,这已让六国之人很难受,而因打楚国有功白起升为武安君,这对于楚人来说更是难以承受的耻辱 。
在当时的情况下,赵国最重要的是与楚国"定从",是使楚王能够与赵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 。这个时候,光是吓唬楚王是没有用的,大骂白起、轻视白起不但没用,而且是离题太远 。毛遂高就高在抓住了楚王的心理,强调白起本来是个小人物,可是因为攻打楚国而得了荣誉,以"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把"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的楚国打得大败,这一事实与"辱王之先人",这"百世之怨"、"赵之所羞"的对比,激起楚王的自尊,进而达到"合从"的目的 。毛遂讲话的中心是"辱"、"怨"、"羞"这几个字 。说"白起,小竖子耳"强调白起之小,以突出这个中心 。毛遂的本事不在于勇气,而在于说服,"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白起,小竖子耳",说白起本是小人物,就是毛遂善于心理分析、善于击中要害的具体体现 。这是一处妙笔 。如果理解成了毛遂是在骂人,是在骂白起,那就破坏了毛遂的形象,也偏离了文章中心,同时也有损司马迁的笔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