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俱乐部的战和之争:胡适主张苦撑待变

“低调俱乐部”时期的公开言论产生了影响 , 实务家因了这思想基础便要诉诸于行动 。陶希圣当日不但主和 , 而且主张“战与和”可以并行不悖 , 谈判桌上是战场情势的延续 , 且战且和 , “调停行动是双方取得战争利益或减低军民伤亡的手段 , 放弃调停则可能失去作战的最终目的 。”
当日本后来修改“近卫第一次声明” , 明确暗示排蒋之后 , 日方仍可与中方新的领袖进行和谈、诱降汪精卫之时 , 陶先生便冒险去见汪 , 最终发现自己落入了日本人吞并中国的巨大阴谋之中 。国民党元老汪精卫彼时去河内 , 真的是为了中日战事早日和平解决乎?抑或 , 真的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乎?以汪氏的性格 , 即便他成为国民政府最高统帅 , 也绝难做一个有成效的强人政治 。很难说他有真正的信仰 , 且绝非坚刚不可夺志之人 。
唐德刚先生在为《高陶事件始末》所作长序 , 看似延续了唐氏论史的诙谐风格 , 其实对汪派人士的“低调”进行了严厉批评 。说他们“算盘打得太清楚” , 自觉众睡独醒 , 考虑周详 , 不知处乱世 , 当大事 , 往往都是乘势而为之的道理 。全民抗战那股拼命的精神 , 便是支撑民族打赢这场战争的“势” , 抗战八年 , 说穿了就靠这股气维持下去的;并且把胡适的“低调”同其做了区别 。
唐先生说 , 胡适那时对战局的悲观 , 原不下于汪派的低调人士 。但是胡适自己盱衡全局 , 却觉得“战难和亦不易” , 所以强调要“苦撑待变” 。后来美国参战 , 战局起了根本的扭转 , 充分映证了胡博士的判断 。
唐先生的批评虽然严厉 , 但现在看来确实见史家的眼光 。我们不要忘记胡博士也是一位阅尽沧桑的史家 , 如果把他当年的“低调”看作一种“超然的理性” , 那么汪派人士的低调及其后来的言行 , 就是一种“绝对的理性”的后果 。绝对的理性往往执拗于自己的判断 , 根本怀疑信念的力量能翻江倒海、逆转历史的进程 。在抗战这种“处乱世 , 当大事”的非常时刻 , 就会导致可怕的后果 。
【低调俱乐部的战和之争:胡适主张苦撑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