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假遗嘱”的背后真正悲哀的却不是翁帆


杨振宁“假遗嘱”的背后真正悲哀的却不是翁帆

文章插图
这两天 , 杨振宁和翁帆的事件让我们再一次将视线转向这对“老夫少妻” 。
事件的大致内容是 , 陪伴杨振宁13年的妻子翁帆 , 在遗产分配里只得到了一套别墅的“生前使用权” , 而杨振宁和已故前妻杜致礼的三个子女将获得现金资产 。
当然 , 杨振宁的助理已经出来辟谣 , 表示“没有的事” 。
但吃瓜群众一向戏比较多 。
除了对杨振宁的控诉和对翁帆的“同情”以外 , 还有人表达了自己的心酸:科学家只有在深陷绯闻之时 , 才会得到普罗大众的关注 。
作为这种声音的衍生 , 还有一种声音也似曾相识:科学家得到的关注为什么不如明星 , 这真的是悲哀 。
更极端的言论是 , 将明星比作“戏子” , 追逐“戏子”多过科学家 , 社会风气令人痛心疾首云云 。
这是个老问题 , 我们今天来掰扯掰扯 。
1
近年来这类讨论不少 , 尤以“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和“演员黄晓明婚礼”事件影响较大 。
由于上述事件恰好发生在同一时期 , 而后者的舆论关注度明显高于前者 , 于是有观点说:“屠呦呦一生研究敌不过黄晓明一场秀 。”
杨振宁“假遗嘱”的背后真正悲哀的却不是翁帆

文章插图
黄晓明价值2亿的“世纪婚礼”现场
随后这股风气蔓延开来 , 只要有科研工作者离世或者有什么“小道消息” , 类似网帖便能出现一次 。
曾有人发了一篇文章名为《跑男 滚出西安》的文章 , 文中称明星是“戏子、伶人” , 对众粉丝追星之行为大为批判 , 更认为对艺人的关注度超越了显赫地位的科研工作者实在是国之不幸 , 甚至由此哀叹古都西安千年文化之“不幸” 。
撇开所有的感情因素及道德衡量 , 仅从职业考虑 , 二者是否可以比较?
首先说收入 。
经济学家曼昆曾经在他的《经济学原理》中解释过明星高收入这一现象 。
他举例说 , 为什么超级明星赚钱这么多 , 远远超过其他职业?因为越是知名的明星 , 他能提供服务(即唱歌、表演等)的对象就越庞大 , 甚至可以向数百万人同时提供服务 , 而且不可替代 , 其他行业如水管修理工等 , 都无此特点 。
解释一下即是 , 假设每个人手里有一元 , 明星收入高 , 是因为有数百万个人 , 愿意把这一元钱给他 , 但是一个水管修理工 , 不可能同时给数百万人服务 。
那么科学家是否可以应用这一标准?
杨振宁“假遗嘱”的背后真正悲哀的却不是翁帆

文章插图
科学家的贡献 , 如屠呦呦 , 她的青蒿素解决了亿万人的病痛 , 意义十分重大 。
但这是否可以等价为收入?
试想 , 将青蒿素这种事关身家性命的科研成果 , 价格直接提升数倍 , 并大比例地分配给科学家个人 , 提高到明星水准 , 这样的药品价格 , 是否能够承受?
医药行业是个竞争相对激烈的行业 , 无端提升药价 , 又如何能够实现?
可见 , 将科研贡献直接等价于收入 , 并不可行 。
屠呦呦教授的最大贡献在于 , 她先驱性地发现、提纯青蒿素 , 开创了疟疾治疗的新方法 , 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是疟疾治疗的首选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