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过端午:梁实秋戏称粽子节汪曾祺吃十二红

汪曾祺: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
谈到作家中的“吃货” , 不得不提汪曾祺 ,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中国味儿” , 笔下的端午节也透着一股浓浓的“咸鸭蛋味儿” 。在散文《端午的鸭蛋》中 , 汪曾祺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 , 表达出了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
“我的家乡是水乡 。出鸭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鸭多 , 鸭蛋也多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我在苏南、浙江 ,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 , 回答之后 ,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汪曾祺对家乡的咸鸭蛋赞不绝口“高邮的咸鸭蛋 , 确实是好 , 我走的地方不少 , 所食鸭蛋多矣 , 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 , 他乡咸鸭蛋 , 我实在瞧不上 。”
除了谈及家乡特产咸鸭蛋 , 汪曾祺还在文中回忆了他小时候过端午的情形 , 其中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午饭要吃“十二红”等习俗均在文中有着细腻地描写 。
汪曾祺
汪曾祺笔下的端午节:
系百索子 。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 , 系在手腕上 。丝线是掉色的 , 洗脸时沾了水 , 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 。做香角子 。丝丝缠成小粽子 , 里头装了香面 , 一个一个串起来 , 挂在帐钩上 。贴五毒 。红纸剪成五毒 , 贴在门槛上 。贴符 。这符是城隍庙送来的 。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 , 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 , 还有两把小纸扇 。符送来了 , 就贴在堂屋的门楣上 。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 , 上面用朱笔画些莫名其妙的道道 , 这就能辟邪么?
喝雄黄酒 。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 , 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黄烟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 , 只是里面灌的不是硝药 , 而是雄黄 。点着后不响 , 只是冒出一股黄烟 , 能冒好一会 。把点着的黄烟子丢在橱柜下面 , 说是可以熏五毒 。小孩子点了黄烟子 , 常把它的一头抵在板壁上写虎字 。写黄烟虎字笔画不能断 , 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还有一个风俗 , 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 , 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 。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 , 其余的都记不清 , 数不出了 。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 , 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 。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 , 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 , 而且 , 苋菜、虾、鸭蛋 , 一定是有的 。
沈从文:湘西小镇有热闹的赛龙舟和捉鸭子
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是湖南凤凰县人 , 在其代表作《边城》中 , 就有对湘西小镇端午节风俗人情的精彩描写 。妇女、小孩子端午节要穿新衣 , 额角用雄黄蘸酒画王字 , 吃鱼吃肉 , 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 军民自由下水捉鸭子……沈从文在《边城》中的短文《端午日》中 , 描写了极为热闹的端午节场面 , 展示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 。
沈从文笔下的端午节:
端午日 , 当地妇女、小孩子 , 莫不穿了新衣 , 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 。任何人家到了这天必可以吃鱼吃肉 。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 , 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 。把饭吃过后 , 在城里住家的 , 莫不倒锁了门 , 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 。河街有熟人的 , 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 , 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 。河中龙船以长潭某处作起点 , 税关前作终点 , 作比赛竞争 。因为这一天军官、税官以及当地有身份的人 , 莫不在税关前看热闹 。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 , 分组分帮 , 各自选出了若干身体结实、手脚伶俐的小伙子 , 在潭中练习进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