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与钦此:清代的谕旨中是否无处不钦此

在热播的清宫影视剧中,人们也每每能看到类似的情节:官员或太监在宣读圣旨的最后,必说一句“钦此”,“此”字声调还要尽量挑上去 。而跪着接旨的人,不论是面临赏赐,处分,甚或是杀头,定然是叩头,谢恩,起立,接旨 。
将近三十年前多国合拍的影片《末代皇帝》里,有这样一个镜头:某官员来到醇亲王府,大声宣读诏书,命溥仪入宫读书,最后以长长的“钦——此——”结尾 。
据当时的档案,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1908年11月13日),即光绪帝、慈禧相继辞世前夕,内阁奉上谕,传达慈禧皇太后的懿旨:
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钦此 。
在热播的清宫影视剧中,人们也每每能看到类似的情节:官员或太监在宣读圣旨的最后,必说一句“钦此”,“此”字声调还要尽量挑上去 。而跪着接旨的人,不论是面临赏赐,处分,甚或是杀头,定然是叩头,谢恩,起立,接旨 。
清代的圣旨,真个是无处不“钦此”吗?
谕旨与“钦此”
“钦此”,据《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封建时代诏书结尾的套语” 。就是说,“钦此”置于诏书最后,乃诏书的组成部分 。上面所引档案似乎就是如此形式 。清朝的实际情形怎样呢?
先看最重要的皇帝亲笔书写的谕旨 。一种是皇帝直接写在奏折上的,如“知道了”或其他具体内容,但皇帝绝不写“钦此”二字 。“朕安 。钦此 。”之类写法根本不存在 。
还有一种另纸专门书写的上谕,称为“朱谕”,有皇帝亲书,还有他人代书的 。皇帝朱批和朱谕有许多以“特谕”结尾 。如康熙帝五十三年七月初二日(1714年8月1日)的亲笔朱谕:
谕总糟(漕)郎廷极:朕闻淮安、扬州地方甚旱,未知六月十五后可曾得雨否 。着速确察,写折奏闻 。特谕 。
再说皇帝的书面谕旨 。最重要的是以皇帝名义所颁布的正式文件,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诏书,其种类很多,有即位的,有关于政务的,有赏封的敕书、诰命,有公布殿试进士名次的大金榜,等等 。
它们的起首格式,有的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皇帝敕谕”等 。诏书的结尾,有的有固定用词,如最重要的诏书用“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大金榜以“故兹诰示”结尾 。各种诰命、敕命,也有各自作结的用语 。当然也有不用专门结语的 。就笔者所知,还未见以“钦此”作为结尾的 。
还有文件上由他人书写,以皇帝名义进行的批示,像题本上的批红“户部知道”“该部议奏”等,也没有“钦此”字样 。
非同一般的“钦此”
清史上有一起著名的“伪诏”事件: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初九日(1849年4月1日),两广总督徐广缙照会英国驻华公使文翰,引用了道光帝的谕旨,以反对英国人进入广州城 。
该谕旨是从道光帝写在徐广缙奏折的朱批中截取的(就是下文第一个“钦此”之前的内容):
设诚所以为民,卫民方能保国 。民心之所向,即天命之所归 。今广东百姓既心齐志定,不愿外国人进城,岂能贴遍贴誊黄,勉加晓谕?中国不能拂百姓以顺夷人,外国亦应察民情而舒商力 。更须严禁土匪,勿令乘机滋事,扰我居民 。外国商人远涉重洋,总为安居乐业,亦当一体保护,庶几永敦和好,共享太平矣 。钦此 。另有谕旨 。倘该夷顽而莫化,妄起干戈,惟该督抚、将军、提镇等,筹度形势,妥行办理 。勉之,勉之 。钦此 。
学者们下了很大的力气来证明,这道谕旨是伪造的 。其实,只要注意到道光帝的朱批中间竟然有“钦此”二字,就可以判定该朱批的真实性大有问题 。现在已经知道,朱批与奏折都是伪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