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古代人怎么过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 。按中国古代历法的解释 , 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 , 称“仲秋” , 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 , 所以叫“中秋” 。中秋节月亮圆满 , 象征团圆 , 因而又叫“团圆节” 。
从时令上说 , 中秋是“秋收节” , 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 , 古代的人们在这个季节饮酒起舞 , 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 。
我国自古就有在中秋节祭月的习俗 , 《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 , 即祭拜月神 。相传在周代 , 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的仪式 。
魏晋之时 , 民间便开始有了中秋赏月之举 , 但尚未形成习俗 。到了唐代 , 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欧阳詹在《长安玩月诗序》中说:“八月于秋 , 季始孟终 , 十五于夜 , 又月之中 。稽之大道 , 则寒暑匀 , 取之月数 , 则蟾魄圆 。”唐代初年 , 中秋节被正式定为节日 。
网络配图
唐代中秋行“拜月”
中秋节的由来 , 与唐玄宗游月宫的浪漫传说息息相关:相传某年八月十五之夜 , 唐玄宗在宫中祭月时随侍道人作法 , 将手中拐杖化作空中银桥后 , 步入月宫 。但见门楼匾额上书“广寒清虚之府” , 门口的高大桂树下白兔正在捣药 , 宫内嫦娥诸仙女在悠扬的乐曲伴奏下 , 翩翩起舞 。玄宗从月宫归来后 , 命人整理出暗自记下的舞曲 , 命名为《霓裳羽衣曲》 。月宫之所以称“广寒宫” , 也与此传说有关 。
赏月之余 , 品尝月饼逐渐成为中秋节的一个民俗符号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 , 为军队的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间 , 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 , 八月十五凯旋而归 。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 。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 , 拿出圆饼 , 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品尝 , 从此就有了中秋吃饼食的习俗 。当时的大户人家一般都会在中秋节摆设大香案拜月 , 圆饼、西瓜、苹果、葡萄等供品一应俱全 , 其中圆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 考究的人家 , 西瓜还要特意切成莲花状供奉 。
北宋中秋始“团圆”
“中秋节”的提法最早出现于南宋吴自牧所著的《梦梁录》中:“八月十五日中秋节 , 此日三秋恰半 , 故谓之‘中秋’ 。”
宋代除继承了唐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 , 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 。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秋”条称 , “中秋夜 , 贵家结饰台榭 , 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 。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 , 连小孩都不肯睡 , “闾里儿童 , 连宵嬉戏 。夜市骈阗 , 至于通晓 。”
南宋时期 , “玩月”热闹得更近乎疯狂 。吴自牧笔下曾详细记述了临安的中秋之夜:“此际金风荐爽 , 玉露生凉 , 丹桂香飘 , 银蟾光满 , 王孙公子 , 富家巨室 , 莫不登危楼 , 临轩玩月 , 或开广榭 , 玳筵罗列 , 琴瑟铿锵 , 酌酒高歌 , 以卜竟夕之欢 。至如铺席之家 , 亦登小小月台 , 安排家宴 , 团子女 , 以酬佳节 。此夜天街买卖 , 直到五鼓 , 玩月游人 , 婆娑于市 , 至晚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