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国古代人怎么过中秋节?( 二 )


宋代对中秋节的最大贡献 , 是给中秋节赋予了“团圆”的内涵 。后来中秋节被视为“团圆节” , 源头应该在北宋 。北宋文学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里 , 把北宋人对中秋节的理解阐释得淋漓尽致 。
南宋“月饼”诞生
网络配图
月饼的由来 , 传说源于唐征突厥取胜 , 有西域商人贺以胡饼 , 李世民感慨道“应将胡饼邀蟾蜍” 。此说无据 , 胡饼汉代已入中原 , 类于今天的馕 。李世民不过是说胡饼之圆 , 近似月亮罢了 , 和月饼毫无关系 。事实上 , 到南宋才有“月饼”一说 , 但属市卖食品 , 与中秋节无关 , 且很可能是蒸制的 。南宋《武林旧事》一书对此有记载 。并且 , 蒸制月饼至今仍在山东、河南等地流传 。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一书 , 已有“月饼”一词 。但直到明代 , 才在《西湖游览志会》中有有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确切记载 。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中写道:“八月十五谓之中秋 , 民间以月饼相遗 , 取团圆之意 。”明代史学家沈榜在《宛署杂记》中描述北京中秋月饼盛况时写道:“造面饼相遗 , 大小不等 。饼 中以果为馅 , 巧名异状 , 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工艺 , 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北京皇宫中供月使用的月饼“从下至上直 径尺余 , 重有两斤 。”
“饼”在古代是一类面食的总称 , 比如面条叫汤饼、索饼 , 馒头叫蒸饼、炊饼 , 水饺叫煮饼 , 凉面叫溲饼等 。古人祭祀需用面食 , 以“饼”祭月 , 在所难免 , 比如宋代宫廷过中秋时就吃“宫饼”“小饼”“月团” 。元代中亚技师大量进入中原 , 使起酥和提浆技术更加成熟并得到推广 , 这推动了月饼的普及 。
明代流行“送月饼” , 影响至今
中秋节吃月饼到元代已更加“讲究” 。元末陶宗仪的《元氏掖庭记》中记述过元武宗海山过已酉(公元1309年)中秋节的情况 。中秋之夜 , 元武宗与诸嫔妃泛舟于皇家的太液池 , 设宴取乐 , 所上食物相当丰富:“荐蜻翅之脯 , 进秋风之鲶 , 酌元霜之酒 , 啖华月之羔” 。这里的“啖华月之羔”即为“吃月饼” 。
到了明代 , “吃月饼”已为中秋节固定风俗 。中秋节所食之饼除了“月饼”叫法外 , 还有“团圆饼”、“团饼”等叫法 , 正德《建昌府志》中便称 , “中秋 , 登楼玩月 , 多用西瓜、团饼 , 亦取月圆之义 。”
明代 , 中国古人过中秋还出现了新气象 , 现代必不可少的“月饼” , 成为时人过中秋节之必备 , 现代特别流行的中秋送月饼风俗明代已开始流行 。崇祯《嘉兴县志》称 , “十五是为中秋 , 作饼肖月形 , 曰‘月饼’ , 有相馈遗者 , 取团圆之义”;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也有相同说法 , “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 , 取团圆之义 。”
网络配图
不仅南方人喜欢中秋送月饼 , 北方人亦然 。嘉靖《威县志》记载 , “中秋置酒玩月 , 为月饼馈之 。”
中秋送月饼风俗是怎么形成的?据说缘于“走月”活动 。所谓“走月” , 就是乘着中秋月圆之际拜亲访友 , 馈赠糕点、鲜果等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