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过七夕节?古代男女怎么过七夕的

“七夕” , 即农历七月初七 , 民间相传是牛郎织女从鹊桥渡过天河相会的日子 , 七夕节也称“乞巧节” , 在百姓心中织女是位善良、貌美、手巧的天仙 , 所以七月初七当晚 , 女子 , 特别是未出阁的女子要向织女“乞巧” , 以求也能拥有一颗聪慧的心 , 拥有一双灵巧的手 。因此 , 七夕这一天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被赋予了“爱情美满”和“心灵手巧”的两种内涵 , 近年 , 这一天又有了“中国情人节”的说法 。2006年5月20日 , 七夕节正式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人们纪念七夕这一天、在七夕这一天祈愿 , 往往也都围绕着“心灵”、“手巧”这两个主题 , 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纪念形式和民俗活动 。特别是古代 , 这些风俗是异常丰富而多彩的 。
【古代人怎么过七夕节?古代男女怎么过七夕的】乞巧节
纵观七夕民俗活动 , 多与七夕民俗的两大主题:“乞巧”、“婚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可以说 , 几乎所有的七夕民俗都是从这两大主题发展出的习俗 。同时又因为这两大主题与女人关系密切 , 所以七夕民俗纪念活动的主体是年轻的女性 , 七夕也就因此被称作“女儿节” , 或称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妇女节 。清代《月曼清游图》册描绘的是大家闺秀一年12个月的贵族生活 。其中一幅名为《桐荫乞巧》的 , 正是对京中“七夕”风俗的描绘 。全画细致地展示了七月初七京中仕女“乞巧”的场面:七夕之夜 , 女人们以碗装水置于庭院 , 然后将一束针散放其中 , 人们争相观看在水中呈列的图案 , 据说图案的形状越好看 , 放针者的手就越灵巧 。这就是清代七夕节盛行的“投针乞巧” , 也叫“丢巧针” 。与针线有关的“乞巧”活动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主要有“蛛丝乞巧”、“穿针乞巧”、“投针乞巧”、“兰夜斗巧”等 。
蜘蛛乞巧
《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 , 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是夕 , 人家妇女结采缕 , 穿七孔针 , 或陈几筵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有喜子网于瓜上 。则以为符应 。”喜子即指一种小蜘蛛 。唐刘言史《七夕歌》:“碧空露重新盘湿 , 花上乞得蜘蛛丝 。”杜甫在《牵牛织女》诗中也写过这种风俗:“蛛丝小人态 , 曲缀瓜果中 。”宋代《东京梦华录》:“妇女望月穿针 , 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 , 次日看之 , 若网圆正 , 谓之得巧 。”
“喜蛛应巧”或曰“蛛丝乞巧” , 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乞巧方式 , 女人们在七夕之夜捕捉蜘蛛(也称喜子)放在事先准备妥当的小盒子中 , 翌日清晨打开盒子 , 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标准评价蜘蛛一夜所织 , 来研判得巧丰寡 。这个习俗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载说:“七月七日 , 各捉蜘蛛于小盒中 , 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 。密者言巧多 , 稀者言巧少 。民间亦效之”后来历代验巧之法也稍有不同 , 南北朝视网之有无 , 唐视网之稀密 , 宋视网之圆正 , 后世多遵唐俗 。
蜘蛛乞巧
穿针乞巧
周处《风土记》云:“七月七日 , 其夜洒扫庭中 , 露施几筵 , 设酒脯时果 , 散香粉于筵上 , 以祀河鼓(即牵牛也)织女 。”唐诗人祖咏《七夕乞巧》诗云:“闺女求天女 , 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 , 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 , 迎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 , 明旦试相看 。”穿针乞巧者 , 或穿七孔针 , 或穿九孔针 , 用一根彩线连续穿过为巧 。《醉翁谈录》:“其实此针不可用也 , 针褊而孔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