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五次下江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乾隆皇帝五次下江南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乾隆爷不厌其烦五下江南 , 似乎并不全是为了领略江南秀美的湖光山色 , 疑似另有一番深意 。江南素以物产丰饶、人文鼎盛着称于世 。自魏晋以来 , 北方战乱频仍 , 烟尘四起 , 江南却相对平静 , 为躲避战乱 , 北方人士纷纷携家南迁 , 寻觅一方能“躲避暴秦之桃源秘境” 。
网络配图
时光飞逝 , 到了两宋之交 , 由于面对北方游牧帝国的不断南侵 , 朝廷以及北方世家大族屡次衣冠南渡 , 他们带来了大量鼎彝重器、珍贵典籍 , 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命脉在锦绣江南一隅得以烟火传承而幸免灭绝 。因此 , 江南的士风也一直甲于全国 。
清军入关后 , 一路摧枯拉朽、所向披靡 , 惟有在看似民风柔弱不武的江南遭受重创 。以文人、书生为主的江南人士抱团顽强抗争 , 清军损失惨重 , 恼羞成怒 , 才有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烈的屠城事件 。乾隆不辞辛劳、屡次下江南就是为延续大清立国之初定下的政策 , 借机寻访并招揽人才 , 收抚地方豪强大族 , 消弭民间反清情绪 , 尽力营造满汉一体的民族团结氛围 , 也算用心良苦 。
自南宋以来 , “苏湖熟 , 天下足”的民谚传唱不绝如缕 , 河网密布、沃野千里的江浙一带自不必说 , 即便乾隆南巡必经的直隶、山东、安徽等地 , 几乎都是举重若轻的产粮重地 。江南自古繁华 , 其地经济繁荣、农业发达 , 物产丰富 , 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粮仓” , 亦是整个帝国的经济命脉所在 。在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里 , 农业的发展与否直接决定了国之安危 。
网络配图
江南地处大江大河之畔 , 自古水患为害甚烈 , 每到雨季 , 洪水泛滥 , 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威胁 。洪水无情 , 淹没良田村镇 , 兹事体大 , 攸关社稷根基 。因此 , 乾隆南巡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省视河道 , 督促地方筑堤作偃、摒除水患 , 清查、吓阻地方官员截留防洪专款 , 革除盐政积弊 , 保证农业安全增收、人民安居乐业 。
这些治国大道理 , 只能做不能说 , 乾隆只能将它默默藏于心中 , 从未向外人提及 。对于乾隆心里盘算拨弄着的小九九 , 善于揣摩上意的和珅却了然于胸 , 他心里跟明镜似的 。每当有大臣上书劝阻乾隆南巡 , 和珅总是力排众议 , 力挺皇上再下江南 。乾隆对这位善解人意的宠臣十分满意 , 于是将预备南下的诸般杂事全数交由和珅办理 , 每次都命他伴驾同游 。
网络配图
江南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 是国家粮食供应的主要来源 。同时江南也出了很多有名的学者 , 所以乾隆对此尤为重视 , 这也就是他之所以频繁下江南的原因 。只可惜这些原因不能说 , 只有和珅体谅他 , 这也是和珅受宠的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