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满族的鹰崇拜满族人为什么会崇拜鹰?

导读:在某些满族姓氏的宗谱上,绘有振翅起飞的鹰图案,甚至在其先人的墓碑上,也刻有鹰的形象 。在善于讲古的满族老人的口碑中,鹰是拯救其先祖女真人的神灵 。
在松花江上游吉林乌拉一带的满族聚居地,至今仍流传着一句古谚——“鹰狗无价” 。在某些满族姓氏的宗谱上,绘有振翅起飞的鹰图案,甚至在其先人的墓碑上,也刻有鹰的形象 。在善于讲古的满族老人的口碑中,鹰是拯救其先祖女真人的神灵 。在保留有野神祭的满族宗族中,鹰神为众动物神灵之首神,在其神帽上,也有鹰的金属模型,这一切都是往昔崇鹰习俗的遗风 。
满族先民的崇鹰习俗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这可以从某些考古文物中得到印证 。1972年夏天,黑龙江省考古工作者在大小兴凯湖发现了一处重要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其出土的文物中反映原始宗教的艺术品有三件:一为用兽骨雕成的鹰头;二为骨角雕成的游鱼;三为陶塑的人首像 。骨雕鹰头,是一件七厘米长的圆雕,系用坚硬的石器在兽骨上精心雕磨而成 。整个体势呈弯月形,鹰的眼、口部雕琢清晰,手法简洁古拙,构成一种寻觅和猎取食物的神态 。经测定,这个造型生动的骨雕鹰首至少有5至6千年的历史 。如从艺术角度观察,现代人仍被原始初民善于观察、捕捉动物形象的绝好技艺而折服、倾倒 。但是在当时的生产水平下,在人类的文化意识中,艺术——审美观念还未独立出来,也就是说它还没有脱离宗教意识的襁褓 。在这个时代,初民群团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是生存斗争,这个时期的“艺术”品在我们今人眼光中,主要反映的是蒙上宗教与神话色彩的生存意识 。新开流文化遗址的所在地,正是满族先民肃慎人的故土 。因此,我们将其中的骨雕鹰首作为满族先民崇鹰习俗的最早的例证,大致是不错的 。
满族及其先民在其漫长的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多种宗教的影响,如道教、佛教(或喇嘛教),但是,占统治地位的仍是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一萨满教 。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某些满族姓氏,如尼玛察氏、石克特立氏、奚赫特里氏、库雅喇氏等,被称为“没扣香的姓氏”,他们还保留了比较完整的原始形态的萨满教,其主要特征是保留了野神祭礼 。野神即动物神,包括水鸟、乌鸦、虎、熊、蟒、野猪、刺猬等几十种灵禽神兽,而以鹰神作为首神 。可见,满族历史悠久的崇鹰习俗,已使鹰升华为宗教崇拜的主神之一 。六千年前的骨雕鹰首的文化生命一直延续到近世 。
在目前我们仍能目睹的满族萨满教野神祭中,松花江上游的满族尼玛察哈拉的野神祭比较完整,有一定代表性 。该姓先人世居珲春托克索,是东海女真人的后裔 。他们的野神祭中,鹰神为众动物神灵的首神,满语称“达拉加浑”,“达拉代敏”,即“首鹰”、“首雕”之意,在整个祭礼中,祭鹰(雕)神是其核心和高潮 。下面简介笔者所见的尼玛察氏鹰神祭礼:
萨满戴上熠熠闪光的神帽一一帽顶上是一只振翅起飞的神鸟(铁片模型),代表着鹰神,到香烟缭绕的“七星斗”前,恭请鹰神降临 。萨满向东方的故乡叩拜,然后击鼓吟唱:
七星斗立在高空,七星闪光请我(鹰神)临降,我是受天之托,带着阳光的神主,展开神翅蔽日月,(乘)神风呼啸而来,山谷村寨都在抖动,我旋了九个云圈,又长鸣了九声,神鬼皆惊遁,众神退后,神武的披金光的神鹰,我来了!(富育光译,下同)
在萨满教里,太阳是最重要的自然崇拜物,太阳的神火是人类和生灵的生命之源,而神鹰是“带阳光”、“披金光”的神灵,即司光与光明之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