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道光帝的慕陵:史上最虚伪的帝王陵墓!( 二 )


自道光帝把陵寝从东陵搬走后,清东陵界内又先后建起了2座皇帝陵、2座皇后陵和2座妃园寝 。既然东陵还有如此之多的风水宝地,道光帝为什么不在东陵择建?道光帝明明知道有“昭穆相建”的祖训,自己应该在东陵择吉,可他却非要搬到西陵重建不可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恪守成宪”的“模范”皇帝有如此勇气去破坏祖训家法呢?道光皇帝在他的两首诗中泄露了天机,他在诗中说:“东望珠阜瞻依近,罔极恩慈慕萦 。”“郁郁山川通王气,哀哀考妣近陵区 。”他在诗的注释中说:“皇考仁宗睿皇帝、皇妣孝淑睿皇后奉安昌陵,山川王气,毓瑞钟祥 。兹龙泉峪在昌陵之西,相去八里许,五云在望,一脉相承,子臣依恋之忱,庶符夙愿也 。”简言之,就是龙泉峪紧靠昌陵,可以长倚父母膝下,达到他“子随父葬”的夙愿 。
这才是道光帝两废一建的真实原因 。孝道固然重要,可如此尽孝,未免代价也太大了 。在建陵一事上,道光帝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浪费,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但他并不知悔 。他认为这是天意,是合情合理的 。有诗为证:“毋谓重劳宜改卜,龙泉想是待于吾”,意思是说不要认为他的陵寝由东陵改建到西陵是劳民伤财,龙泉峪是上帝赐给他的,这不能不令人怀疑道光帝平日反复表白的“恪遵成宪”、“节俭”、“爱惜民力”是否发自内心 。
外俭内奢的帝陵
帝陵选址最终定在了西陵,道光帝终于如愿以偿 。道光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酉时,龙泉峪陵寝在承修大臣工部尚书穆彰阿、户部左侍郎敬征、礼部左侍郎宝兴、工部右侍郎阿尔邦阿的亲视下破土动工了 。动工之前,道光皇帝说:"凡一切规模务从俭约,不许纷繁,是图此地亦不易耳 。"并又一次亲自对龙泉峪万年吉地工程作了具体的规划,下谕旨日:"酌改宝城规制 。方城、明楼、穿堂诸券、琉璃花门、石像生俱著撤去 。大殿三间单檐 。成做俑路不必接至大红门 。至地宫宝顶、月台、丹陛并建石牌楼一座,俱照所议办理 。宫门前著建一路三孔桥 。"确实,建成后的慕陵与清其他帝陵建制多有不同,不仅裁撤了大碑楼、石像生、华表、二柱门、三座门、方城、明楼等建筑,而且缩减了一些建制,如隆恩殿由重檐五间改为仿效盛京福陵、昭陵的单檐三间歇山顶的回廊式,大殿及月台四周撤销了石栏杆,东西配殿由五间改为三间,隆恩门前神道桥由三路三孔拱券桥改为单路三孔拱券桥 。
【揭秘道光帝的慕陵:史上最虚伪的帝王陵墓!】
这个道光帝还真是维护他节俭的光辉形相 。但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试想前面宝华峪出了那样的漏子,哪个大臣还敢怠慢对之啊 。因此,整个龙泉峪陵寝工程,虽说裁减了诸多建筑,但据查考,此陵共耗白银二百四十多万两,比建筑宏伟、工艺精美的乾隆皇帝裕陵还多花了三十七万两,比穷侈极奢、豪费无度的耗银二百二十七万两的慈禧太后的定东陵,亦多花了十三万两 。那么,慕陵如此糜费,到底与其他清帝陵相比,其奢华之处在哪呢?
首先就是陵周围墙垣砌筑方式与众不同 。一般陵寝的围墙,上身多为糙砖灰砌,外表涂抹红灰,缝隙饰刷红桨,而墙之下肩采取磨砖对缝,干摆灌桨 。这种磨砖对缝、干摆灌桨的工程做法,不仅颇为费时费料,而且工艺十分复杂,造价极高,而慕陵围墙从底到顶都全部采用此一方法垒砌,且墙顶一改惯制以黄琉璃瓦覆盖 。远望慕陵,以木材原本底色作基调的各组建筑,在灰黄相融的陵墙围护中,显示出一派清明肃穆、朴实凝重'的气质 。
其二,慕陵减裁三座门,只是改变以往工艺简单、砖瓦木石结构而已 。慕陵采用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完全用巨石构成一处三间四柱三楼的牌坊替代三座门作用 。牌坊上的瓦垅、吻兽、斗拱、椽飞、梁枋等亦不是木制,而均以青白石料精心雕琢而成,这项工艺要求精、雕刻难度大的工程,其花费远非木刻所能比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