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饮食文化除了糯米食品壮族人们还爱吃啥

喜食生食
壮族生食的传统十分悠久 。生食中即有植物 , 也有动物 , 甚至活的动物 。唐代时 , 壮族先民即生食用蜜饲养的活的小老鼠 , 唐代张 《朝野佥载》卷二载:“岭南獠民好为蜜蝍 , 即鼠胎未瞬 , 通身赤蠕者 , 饲之以蜜 , 饤之筵上 , 嗫嗫而行 , 以箸挟取啖之 , 唧唧作声 , 故曰蜜蝍 。”到了近代 , 壮族生食、半生食的传统得到了继承 。民国徐松石《粤江流域人民史》谈到壮族的饮食时 , 称壮族“喜欢半生半熟 。樊绰蛮书说夷人食物有猪羊猫犬驴骡豹兔鹅鸭等 , 但食法与中土略异 , 因为他们不待烹熟 , 皆半生而食 。此种风俗也与今日两粤的人士相类 。……鱼生和生菜的生食已不待论 , 就是一般蔬菜和鸡鸭牛肉等 , 烹者亦以略生为主 。”在壮族的生食品种中 , 最有名气的当属生血和生鱼片 。
壮族人常吃的生血有猪、羊、鸡、鸭等动物的血 , 认为常吃生血能增血补气 。有学者认为 , “此俗来源于早期人类对血液的神秘观念 , 是待客的礼俗之一” 。在生血中 , 壮族人以生羊血为贵 , 认为它最滋补 。清代陆祚蕃《粤西偶记》说左江的山羊“生得剖者 , 心血为上 , 余血亦佳” 。壮族人食生血的方法为:将尚带热气的生猪血、生羊血、生鸡血、生鸭血倒入干净的盘中 , 不停地搅动它 , 不让凝结 , 把加作料炒熟的肉和下水趁热倒下去 , 拌匀使血凝结 , 即可食用 。
生鱼片又叫“鱼生” , 是壮族节日待客的佳肴 。光绪《横州志》记有当时人们制作、食用“鱼生”的方法:“剖活鱼细切 , 备辛香、蔬、醋 , 下箸拌食” 。现在壮族人食用生鱼片时 , 一般是“将鲜嫩肥美的鲤鱼去鳞去刺 , 洗净后切成小薄片 , 拌入芝麻油、食盐、味精、葱、蒜、姜等 , 另备醋、黄皮酱、酱油等 , 食用时可根据个人口味 , 夹生鱼片蘸醋、酱或酱油吃 , 鲜嫩可口 。”“会吃的的还放花生、芝麻末及芫荽、椿芽 , 吃起来生脆鲜嫩 , 凉润爽口 。”
喜食腌食
壮族非常喜欢食用各种腌制食品 。民国刘锡蕃《岭表纪蛮》第四章载:“腌菜一物 , 为各种蛮族最普通之食品 。所腌兼有园菜及野菜两种 , 阴历五六七月间 , 蛮人外出耕作 , 三餐所食 , 惟有此品 , 故除炊饭外 , 几无举火者 。”壮族常用作腌菜的蔬菜有白菜、芥菜、萝卜、豇豆、刀豆、番木瓜、辣椒、姜、笋、薤等 。其中 , 腌笋尤其出名 , 清代《白山司志》卷九载:“四五月采苦笋 , 去壳置瓦坛中 , 以清水浸之 , 久之味变酸 , 其气臭甚 , 过者掩鼻 , 土人以为香 。以小鱼煮之 , 为食中美品 。其笋浸之数年者 , 治热病如神 , 土人尤为珍惜 。”
壮族不仅腌制各种园生、野生蔬菜 , 也腌制肉类鱼虾 。民国《同正县志》载:“西部山麓诸村远隔市廛 , 每合数村共同宰一猪 , 将分得肉和糯米粉生贮坛中 , 阅十余日可食 , 不须火化 , 经久更佳 , 名曰‘酸肉’ 。”民国刘锡蕃《岭表纪蛮》第四章亦载:“若屠牛豕 , 即以其骨合菜并腌 , 俟其腐烂 , 然后取食 。”用鱼腌制的鲊是壮族腌菜的杰出代表 , 壮族制鲊的历史非常悠久 , 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载:“南人以鱼为鲊 , 有十年不坏者 。其法以 及盐面杂渍 , 盛以之瓮 , 瓮口周为水池 , 覆之以碗 , 封之以水 。水耗则续 , 如是故不透风 。鲊数年生白花 , 似损坏者 。凡亲属赠遗 , 悉用酒、鲊 , 唯以老鲊为至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