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帝王的陵寝4000年也未找到墓中有三大法宝

中国人都喜欢自称炎黄子孙 , 与炎黄子孙想提并论的就是“华夏民族” , 华夏中的夏 , 广义指的是中华民族 , 狭义指的就是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最初的建立者为大禹 , 它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的君主 。
大禹王治水的故事 , 作为国人 , 无不耳熟能详 。在大禹那个年代 , 地球上不缺水 , 而是多到了泛滥的程度 , 特别是黄河 , 就好像是一条不受控制的怪蟒 , 在大地上肆虐改道 , 让庶民百姓 , 饱尝水患之苦 。
网络配图
鲧(读gǔn滚)禹父子二人授命尧、舜二帝 , 开始治水 , 鲧采用的是“堵”法 , 最终失败 , 被治罪而死 , 而大禹吸取教训 , 采用“疏堵”结合的办法 , 最后获得了成功 。
大禹先因治水而死了父亲 , 接下来呕心治水63年 , 以至于三过家门而不入 , 最后因为治水的殊功 , 而成为夏王朝的第一代君主 。
大禹治水能够成功 , 除了采用“疏堵”结合 , 这个超越前人的办法之外 , 还依赖他手中的三大法宝——河洛图 , 开山斧 , 定海针 。
河洛图:大禹治水之时“河伯献河图 , 宓妃献洛书”使得大禹终于战胜了洪水 , 《河洛图》究竟是什么 , 我们不做具体分析 , 但很多人都将其引申为一种超能力的神秘文化 , 即《周易》的源头 。(可以应用于预测学)
开山斧:这件宝贝是一件神器 , 一斧下去 , 地动山摇 , 可以将其视为能引发地震的媒介武器 。(可以应用于军事)
定海针:按照最初的意思 , 此宝物只是一根铁柱子 , 可以测量水深水浅 , 潮起潮落 , 但根据典籍记载 , 此宝一出 , 滔天的洪水都会退去 。(可以应用于海战)
网络配图
【这位帝王的陵寝4000年也未找到墓中有三大法宝】大禹靠着这三件法宝 , 终于上位成功 , 他获得君主的地位不容易 , 他成为帝王后 , 改变了禅让制 , 他去世后 , 将君主的位置传给了儿子启 , 并由此开创了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 。
大禹去世后 , 关于大禹葬在何地的记载 , 最早在《墨子·节葬篇》中出现:禹葬会稽 , 桐棺三寸 , 葛以绷之 。
《帝王世纪》又说:禹葬 , 衣衾三领 , 桐棺三寸 , 葛以绷之 。下不及泉 , 上不通臭 。既葬 , 收余壤为垄 , 若参耕之亩 。
在浙江省绍兴市东南六公里的会嵇山上 , 有一座古朴典雅的碑亭 , 亭中还竖着“大禹陵”的巨碑 , 碑亭的右侧还有一石制的“咸若亭” 。咸若亭旁边还有新建的禹碑亭 , 保存有秦丞李斯撰写的“会嵇石刻” , 明代成化年间的“山会水则碑” , “戴琥水利碑”等 , 而且陵区的管理人员 , 还会指着一块草竹难生的地面 , 煞有介事地说:这下面就是大禹王的陵寝 。
这里真的有大禹的陵墓?大禹真的葬在会稽山吗?答案莫衷一是 , 专家们公说公有理 , 婆说婆有理 , 文字官司打了多少年 , 也没有个最终的结论 。
网络配图
支持大禹墓 , 就葬在会稽山的专家 , 他们往往拿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说事儿:禹会诸侯江南 , 计功而崩 , 因葬焉 , 命曰会稽……而质疑大禹墓葬在会稽山专家也是道理一大堆 , 他们引经据典地反驳:梁玉绳(清代学者)在《史记志疑》卷二 , 这样写道:大禹巡狩并葬会稽之事不足依据 。当时建国多在西北 , 不宜独偏江南 , 若果巡狩所至 , 总会东南诸侯 , 并不应远来于越——也就是说 , 大禹一个北方的君主 , 陵墓建在南方 , 很显然于理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