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饮食文化壮族人为什么会偏爱糯米食品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 人口有1600多万 , 其中93.7%居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 其余分布在广东连山、云南文山、贵州黔东南、湖南江华等地 , 其居住区域基本连成一片 。壮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 壮族及其先民与当地的汉、侗、瑶等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 形成了既具有自己民族特色 , 又有汉族等其他民族习俗在内的饮食文化习俗 。本文拟对壮族的饮食文化习俗进行初步探讨 , 不足之处 , 祈方家斧正 。
一、喜食糯米食品
壮族是以大米为主食的民族 , “广西地区是野生稻的故乡之一 , 壮族先民应是最早栽培水稻的一个民族 。……至迟在汉代 , 壮族先民就确立了水稻的主粮地位 。”稻谷按米质可分为籼、粳、糯三大类 。其中 , 籼稻和粳稻米性不黏 , 而糯稻米性较黏 。与大多数以大米为主食的民族相比较 , 壮族喜欢食用用糯米制成的食品 , 在壮族的主食结构中糯米所占的比例也是比较高的 。
壮族主要用糯米制做节日食品 , 如粽子、糍粑、米糕、五色饭、汤圆、油团等 。其中 , 最具壮族民族特色的当属粽子和五色饭了 。
壮族称粽子为“粽粑” , 壮族人所制的粽粑花样繁多 。在广西宁明县 , 春节时壮民往往制做一种大的惊人的粽粑 , 这种粽粑“以芭蕉叶子包成 , 内放一条剔去骨头的腌猪腿 , 足有八仙桌那么大 。”
这么大的粽粑是用于除夕祭祖用的 。祭祖完毕 , 同族人共同分食这只大粽粑 , 以示大家同心同德 , 和睦美满 。在云南文山 , 壮民喜欢在节日制做“马脚杆粽” 。这种粽子是用30厘米长、10至15厘米宽的大粽叶包成 , 其形状一头粗大 , 一头细长 , 很像一个带蹄的马脚 , 所以人们称之为“马脚杆粽” 。制做马脚杆粽时 , 要先将糯米淘洗后浸泡半个小时以上 , 把头年的干粽叶烧成草灰 , 与滤干的糯米均匀混合 , 再拌以火腿丝、枣子、猪肉、盐(或糖)等 , 最后包上棕叶 , 入锅水煮而成 。这种马脚杆粽色泽灰黄 , 口感滑腻 , 味道鲜香 , 既可热食 , 又可冷食 , 保存期较长 , 不仅是当地壮民节日必备之品 , 也是青年男女赶集、赶歌圩、赶花街互相赠送的常备礼品 。
五色饭 , 又称花色饭、花糯米饭、五彩糯米饭、五色糯米饭等 , 是壮族三月三节庆必备食品 。“三月三 , 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 , 说是为了纪念歌仙刘三姐 。”
五色饭 , “系用红兰草、黄花、枫叶、紫番藤的根茎或花叶捣烂 , 取汁分别浸泡糯米(留一份米未泡色)然后蒸熟而成 。”其色分别呈红、黄、黑、紫、白诸色 。人们常将五色饭捏成饭团 , 不同颜色的饭团陈列在一起 , 鲜艳夺目 。“彩色饭的色彩原料 , 不仅起着色的作用 , 也起到调味的作用 , 不同的色饭有不同的香味 。米饭经着色处理后 , 不易馊、不易坏 , 米饭着色起到了防腐、保鲜的作用 。”除普通食用外 , 不同颜色的糯米饭还具有不同的作用 , 如黄色的糯米饭 , 是壮民在上坟、接鬼和送鬼时使用的 。
除制做节日食品外 , 壮族还用糯米制做一些特殊风味的主食 , 如南瓜饭等 。南瓜饭是将一个老南瓜切开顶部作盖 , 挖掉中间的瓜瓤 , 将泡洗好的糯米、腊肉等放入瓜中 , 加适量水拌均匀 , 盖上瓜盖 。将南瓜放于灶上 , 用文火将瓜皮烧到焦黄 , 再用炭烬火灰围住南瓜四周 , 使之熟透 , 然后将瓜剖开而食 , 风味独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