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怎么过中秋?古人中秋节常做的十件事

]导读:“中秋”一词 , 最早见于《周礼》一书 , 而真正形成全国性的节日是在唐代 , 那时 , 每逢中秋夜人们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活动 , 设大香案 , 摆上祭品 , 其中月饼和西瓜绝不能少 , 西瓜要切成莲花状 。
古代人如何过中秋
在月下 , 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 , 红烛高燃 , 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 , 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 , 在家的在外地的 , 都要算在一起 , 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 。
由此看来 , 古代人过中秋远比现代人要讲究得多 ,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人过中秋常做的十件事 。
一、吃月饼
《洛中记闻》记载 , 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 , 感觉味道极美 , 便命御膳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 。到了宋代 , 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 , 其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 。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 , 中有酥与饴 。”酥是油酥 , 饴就是糖 , 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 。
宋以后 , 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 , 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 。饼面上的图案 , 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 , 后来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 。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 , 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 , 用它祭月 , 用它赠送亲友 。
二、燃灯
中秋之夜 , 天清如水 , 月明如镜 , 可谓良辰美景 , 美不胜收 。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 , 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 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 , 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 。
广东张灯最盛 , 各家于节前十几天 , 就用竹条扎灯笼 , 做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 , 上糊色纸 , 绘各种颜色 。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 , 高悬于瓦檐或露台上 , 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 , 挂于家屋高处 , 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 。
富贵之家所悬之灯 , 高可数丈 , 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 , 平常百姓则竖一旗杆 , 灯笼两个 , 也自取其乐 。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 , 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
三、观潮
在古代 , 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 , 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 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已久 , 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 。汉以后 , 中秋观潮之风更盛 , 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记载 , 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 , 说明在宋代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巅峰 。
四、玩兔儿爷
《宫女谈往录》中 , 记述了一位叫荣儿的宫女讲述的故事 , 当时正是八国联军进北京的那一年 , 慈禧太后逃出了京都 , 在逃亡的路上恰逢中秋 , 这位太后慌乱之中亦未忘旧礼古俗 , 便在寄寓的忻州贡院中举行了祭月之礼 。
晚饭后按着宫里的习惯 , 要由皇后去祭祀“太阴君” , 这大概是沿袭东北的习惯“男不拜兔 , 女不祭灶”吧 , “太阴君”是由每家的主妇来祭的 。在庭院的东南角上 , 摆上供桌 , 请出神码来(一张纸上印一个大兔子在月宫里捣药) , 插在香坛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