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的丧钟-松锦大战

晚年的大明, 或许是出于上天的怜悯,在送走了迷信的嘉靖、昏庸的万历、无能的泰昌和天启等五六位荒唐的皇帝后,迎来了怀有强烈的中兴之梦的能干之君----崇祯帝,但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不是那个再能在历史舞台上呼风唤雨的帝国了.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腐败和内忧外患后, 崇祯的先祖、父亲、兄长留给他的却只是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他试图竭尽全力去扭转乾坤,去改变大明渐渐步向灭亡的现实,但命数始终是命数,于是才有了下文……
公元1640年(崇祯十三年、崇德五年)4月,清军包围锦州城,开始在神州大地上上演一幕足以改变中国历史的重头戏----明清松锦大战.
在松锦大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当时中国的情况.当时大明的历史舞台上活跃了三支实力不同的势力:北边的蒙古(也称北元) 、西北的农民军、东北的后金(1636年称帝,改年号“金”为“清”).其中,尤以清的实力最强.在经过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两代人的努力,女真人已大大不同于半个世纪前的女真了,他们能征善战,统一了东北地区,在政治上又进行了积极而又有效的改革,在农业生产上颁布了一系列保护、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注意发展纺织业、造船、冶金等,从而提高女真的经济实力,国力十分强盛.并先后对摇摇欲坠的大明国发动了几次极具威胁的进攻,其中耳熟能详的有宁远大战、萨尔浒大战、沈辽大战.当然,大明始终是大明,帝国的国力还不至于被这区区的几场战役所完全拖垮.接着,皇太极放手一搏,向西联合蒙古,向东又用武力强迫朝鲜屈服,轻易地切断了大明国的左右手,准备在关外与明军的主力来一场大决战,从而使大明帝国的国运耗尽.而这次选择的地点就是关宁锦防线中的锦州.说起关宁锦防线,其实它是辽西走廊里从锦州直下至山海关的狭长地带,全长400余里,宽40余里.防线中有松山、杏山、塔山等军事要地和锦州、宁远等军事重镇,易守难攻.而且,在熊廷弻、孙承宗、袁崇焕等人的苦心经营下,关宁锦防线的守法和城池的坚固程度已有了大大的提高.但由于当时的朝廷长期拖欠辽东军饷,致使士兵的战斗力不能得到保证.在极其重视的关外尚且如此,更和况那些不重视的地方,可见,当时的大明朝已经是病入膏盲了!
随着关宁锦防线最前沿的锦州城的被围 , 松锦大战也正式拉下了帷幕.
负责防守锦州城的是袁崇焕的旧部祖大寿.十年前,祖大寿在大凌河一战中吃了败仗,被皇太极俘虏并投降了后金,但不久后他又用计回到大明,并继续镇守关外.对于祖大寿的那次投降,史学界至今还为真降与假降之间而争论不休.我们先撇开祖大寿的个人问题不谈,其实,在防守锦州城的士兵中大多都是当地的辽人和蒙古人,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英勇善战,但这只是表面给人的印象.实际上镇守辽东的士兵如果用的好那当然是精锐部队,若用得不好或处理不当就会惹出大麻烦来,1628年(崇祯元年)的宁远兵变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发生在辽东的兵变还不止这区区的一次,也可见当时的大明军心是如此的溃散.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守城的祖大寿还是倾尽自己的力量把城池坚持下去了,清军的铁骑甚至还不敢怎么去冲击火力猛烈的锦州城.明军似乎看到了一丝丝的希望,他们还甚至认为女真人怕了袁崇焕遗留下来的守城打法.但细心而又有远大目光的清军主帅皇太极却不这么看,他所想要看到的就是锦州城还处在明军的手中.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皇太极在出发前就已经定好了“剪重枝而伐大树”的战略目的,围城打援则是实施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 , 而这个所要围起来的“城”就是锦州城.
为了把锦州城围个严严实实 , 给关内的明军造成判断上的错觉 , 皇太极把围城的清军分成两班 , 以三个月为一期 , 轮流更换 , 从而防止士兵疲惫和产生不良情绪.同时又把锦州城外的庄稼收割完毕,扫荡清除锦州城外的明军据点,完全切断城内明军与外界的联系.现在对于皇太极来说,还真应了<<三国演义>>里的那句话: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而那股迟迟未出现的“东风”,就是来自关内的大明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