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国的丧钟-松锦大战( 二 )


锦州被围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北京,而此时的京城中对增援锦州的意见也产生了很大的分歧.兵部尚书陈新甲认为应分兵三路:一路从塔山出发,攻击清军的西北面;一路从杏山出发,抄锦州攻击清军的北面;一路从松山出发,渡过小凌河,攻击清军的东面.明军的主力则从松山出发攻击清军的南面.而这个计划的一切前提是速战速决.我们从计划的出发点来看,这似乎挺符合当时摇摇欲坠的大明的基本情况.因为西北地区的农民军运动已经到了十分猖狂的地步,朝廷在两面战事的情况下是根本拿不出足够的军饷来给出关的明军,而且此时的朝廷(包括崇祯本人)太需要一场实实在在的胜利来缓和帝国的危机了.
而身为辽东主帅的洪承畴却认为应用打持久战的方法来出关,尽量避免与敌主力决战或者轻易进攻,步步为营,把围城的清军拖垮,然后迫其退兵.但这种战略思想的最大弊端就是“旷日持久,耗费钱粮”,日落西山的帝国已经再拿不出这样一笔庞大的军费来给洪承畴打所谓的持久战了.
说到洪承畴,这可是不能不提的一员晚明大将.洪承畴,字亨九,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万历丙辰科(1616年)进士.早年在杨鹤手下任职,因解韩城之围而名噪一时,后来在与农民军的围剿中屡建奇功,并擒杀出名的闯王高迎祥,被崇祯帝器重有加.为人心狠手辣,处事谨慎小心,是晚明最有才干的大将之一.
最终,一向急功近利的崇祯帝选择了陈新甲等人的速战派的方案,并命令洪承畴立即出关解锦州之围.
【大明帝国的丧钟-松锦大战】7月底 , 洪承畴统领8总兵 , 13万兵力在宁远誓师 , 然后向松山进发,其中大部分的粮草和淄重都留在宁远城.这8总兵分别是:大同总兵王朴、宣府总兵杨国柱、密云总兵唐通、蓟镇总兵白广恩、东协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前屯卫总兵王廷臣、宁远总兵吴三桂.其中除了吴三桂、曹变蛟等人较为能打之外,其他的都是无能之辈.到了松山后, 洪承畴吸取萨尔浒大战中杨镐所犯的兵力过于分散的错误,把6万人马集中在松山城外,两翼只部署少量的兵力来牵制清军,兵力部署得相当集中. 洪承畴的打法就是想集中兵力全力正面进攻围困锦州的清军,但避免过早决战,尽量做到步步为营,谨慎小心.而同样熟悉兵法的皇太极却看出了洪承畴的破绽,过于集中的兵力无疑是给前方的进攻增添了不少的麻烦,但极其薄弱的后方却还真应了“虎头蛇尾”一词.于是,嗅觉灵敏的皇太极立即命人在松山明军外围挖起三道大壕,每条壕深8尺,宽1丈多,并抄后包围了声势浩大的明军,把明军的后路给切断了.
一开始,在明军还没有被包围之前,洪承畴还处于优势地位,但皇太极的这一招也来得太快了,明军的优势一下子就变为了劣势.更让洪承畴头疼的是,大部分的粮草尚留在宁远,不久被围的明军就会出现断粮情况.其实,明军也曾经试过抢在清军包围前转移出击,但不成功,导致被围的明军进不能依锦州,退不能归宁远,缩在松山一带动弹不得.
无奈之下,洪承畴命令部队对包围圈进行强而有力的冲杀,试图逃出包围圈,但几番周折后还是无法冲破清军铁桶般的包围.先前还认为不可以过早决战的洪承畴已经是忍无可忍,反正再这样下去,明军就只有死路一条,那不如倾尽家产跟清军拼了.
8月21日晚 , 洪承畴召集各总兵将领商议 , 要求诸将拼死一战以解被困之围,换言之就是准备实施大突围,但此时的众将领已经不可能再像誓师时的那样众志成城,每个人想的都不一样,甚至有些总兵已经开始考虑自己的后路了.
当夜,大突围的时间还未开始, 大同总兵王朴由于贪生怕死先率部逃遁.接着,其他各总兵也纷纷效仿,好像多米诺骨倒塌一样发生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情况陷入了无比的混乱,各级指挥官无法对所部进行有效的指挥,堂堂的大明军队就这样乱成一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