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派20万大军北伐:被辽朝孤儿寡母击溃( 九 )


“臣顷闻涿州之战,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相管辖,以谦谨自任,未闻赏一效用,戮一叛命者” 。
这种互不了解、各自为政的情形所造成的军纪涣散和战场混乱的状态,在张泊这篇奏议中,也被淋漓尽致地叙述道:
“臣顷闻涿州之战,阵场既部,或取索兵仗,或迁移部队,万口传叫,嚣声沸腾,乃至辙乱尘惊,莫知枚往” 。“臣顷闻涿州之战,王师雾集,声警戎敌,然而矢石未交,奇正先乱 。呜呼,军政如此,孰救败亡!”
以如此散漫的军队面对强敌,不吃败仗才是怪事 。张泊指出的,还不只是更戍法所造成的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弊病,还有部队之间“各不相管辖”的相互牵制 。这也导致了西线战场最终的崩溃 。当辽军击溃宋东路军后,把兵力集中压向宋的中、西线,中路军田重进奉诏及时撤退回定州,西路军在辽军逼近的情况下,还负有护送四州吏民迁徙的任务 。主帅潘美与监军王铣,出于对杨业嫉忌等复杂心理,逼令其正面迎敌已是一失,杨业行前要求潘、王在陈家谷口,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夹击接应 。果能如此,即使不能挽回败局,至少杨业不会身陷敌手 。王铣等候中在还不知道杨业战况时,就主观以为敌军败走,为了争功就擅自领兵离开谷口 。作为一军主帅的潘美,却制止不住王铣的盲目行动,也只好率兵而进,随即获悉杨业兵败的消息,便又立即麾兵逃跑,致使一代名将杨业被擒殉国 。这一悲剧性的情节,与东路军曹彬不能制止诸将的盲动,何其相似乃尔!可见绝非偶然 。对这些导致战争失败的军政原因,太宗应负主要责任 。
此外,后勤补给制度的低效也是宋军致命的要害 。东路军两次攻下涿州后,两次退却给予辽军可乘之机的直接原因都是因为粮草给继不上 。对宋军后勤供应系统自身的缺陷,在开战前还没有被宋廷重视,只有辽善于“多伏兵,断粮道”这一战术被宋琪所提出,然而也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 。
对于宋军后勤系统自身缺陷这一问题,直到这场战役失败之后才被提出来 。端拱二年(989),知制诰田锡上奏道:“若以年年供亿挽运,师老费财,易若厚给将帅,使之赏用也” 。这实质上接触到了军队体制改革所造成的弊病 。众所周知,宋朝对各兵种几乎都是采用召募的方法,将士的薪水皆由朝廷确定发予,军需供应由朝廷统筹解决 。军队不仅没有自己的后勤保障系统,连太祖给予边疆各军区的特殊经济政策已被取消 。这种一元化的措施,从一开始就不是从发挥统筹的优势,协调好后勤对作战供应的角度考虑,而只着眼于以防不测而削弱将领权力 。禁军负责作战,军需由转运使及地方官筹划运输,两个平行的部门在管理上就难免互相龌龊或脱节 。有关这场战役在后勤管理上的具体情况已不得而知,但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当东路军第二次攻下涿州又因缺粮退却,数万运粮民工还滞留在岐沟关 。类似现象,并非完全由技术问题所造成,乃是低效管理体制不适应战争的需要 。田锡提出的建议,就是暗示皇帝,希望建立禁军自身后勤供应系统 。这自然是从雍熙北伐失败中总结而来 。当然,这一建议永远不会被采纳,因为,这样作的结果已经背离了朝廷的基本国策,会使皇上如芒刺在背,坐卧不安 。
与宋军相比,主要采用骑兵作战的辽军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他们“每正兵一名,马三匹”,足够运载自己必要的物资;每名正兵还配有.'家丁各一人”,其中一人专门“抄掠”供给粮草 。所以能够做到“馈饷自资” 。用“抄掠”来补充,不过是解决粮草的一种方式,这并非是说辽国军队完全没有后勤补给 。雍熙三年十一月,辽报复南侵,“皇太后亲阅辎重兵甲”,不仅显示出了对补给的重视,而且也说明了辽军在战时设有专门的后勤组织 。两种方式相互为补给,正符合孙子“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的军事论述 。从实际观察,辽军的后勤保障,比宋军更具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