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军事:周军大部分不是常备军战时组建军队

周王室保持了庞大的军旅 。这种军旅,用于宿卫宗周的有六师,称为“西六师”;在成周镇慑东方诸侯的有八师,称为“成周八师” 。共十四师,达三万五千人 。分封的诸侯国,都有一定的武装力量 。大国一般不超过三军,小国也有一军 。
诸侯国的军队,周王都能调遣,实际上也属于整个周王朝武装力量的一部分 。
西周的军队,名义上是由周王直接指挥和调遣,重大的征伐,周王常亲自率兵出征 。如果周王不亲自出征,则指派重要的卿士统率中军,作为全军的指挥者 。
军队的组成,以战车为单位,一辆战车谓之一乘 。各级军官,由地位与之相应的贵族担任 。最基层的甲士,则由最低级的贵族和平民充任 。奴隶则在军队中服杂役 。
军队是西周国家政权的又一根重要支柱,它肩负对内镇压异己、守卫疆土,对外征伐和扩张的职能 。西周军队的最大编制单位与商代一样仍然称师,西周金文和《诗经》等文献中屡有提及 。《周礼·地官·司徒》云:“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五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 。按此,在师之下尚有旅、卒、两、伍等编制单位 。与此相应的军事将领按《尚书·牧誓》所说有师氏、亚、旅、千夫长、百夫长等 。郭沫若先生在《周官质疑》一文中说:“师氏见于彝铭者乃武职,在王之近侧,是则师氏之名取诸师戍也” 。
西周军队的统帅是周王,他经常率领军队亲自出征,《诗·大雅 。棫朴》:“周王于迈,六师及之”的诗句以及屡见于史书的昭王南征的事迹即其例子 。西周军队的各种主要军官亦往往由周王任命 。伯懋父敦铭文记载:“东夷大反,王命伯懋父以西六师、殷八师征东夷”,是周王任命伯懋父为西六师和殷八师的统帅 。师克盨铭云:“则唯乃先祖考有爵于周邦,干害王身作爪牙……今女更乃祖考奡可左右虎臣”,是周王任命禁卫部队统帅的例子 。首先表现在出现了一些比较锐利的农具,当时一些有关农事的诗篇,都是说用比较锋利的耜在“南亩”中开展耕作 。这些专用农具都是比较锋利的,当是金属制造的 。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铁制农器的使用始于西周是可能的 。
西周时期,盛行耦耕,即二人为一组,合力而耕 。这样,既较省力,动作又快,当是耕作方法的一个进步 。
金属农具的应用和耦耕的推广,使开垦荒地的规模越来越大了 。“千耦其耘”的诗句,反映了成千上万的人大规模耦耕的景象 。
当时人们不仅能进行深耕、熟耘,而且也能使用绿肥和制造堆肥 。“荼寥朽止,黍稷茂止”,就是把田间耨锄的荼寥和杂草沤作绿肥,使黍稷等作物生长得更为茂盛 。用火化、土化等方法制成的堆肥,也是常用的肥料 。此外,对防治虫害也非常注意 。
由于耕作技术的进步,西周时期的农作物,如稻、粱、粟、麦、菽、稷以及桑、麻、瓜、果之属,品种和产量都有了增加 。《诗经》里保存着一些喜庆丰收的诗句 。
耕作井田的农夫,仍然笼统地称为“庶人”或者“庶民” 。民,也作氓 。奠(甸)是管理耕作的人,氓和庶人都是耕作人 。这些耕作的人都以夫计,周王在分封诸侯和赏赐臣下时,是把这种耕作的人成批地作为物品赐予的 。
属于那些卿大夫之家的采邑,规模比王室或公室的“国中”当然要小得多 。为他们所有的“庶民”,其家室往往都集中在这些“公子”的邑里 。这些“庶民”,长年在田间劳作,到秋收完毕,才能与妻儿一同过冬 。在过冬时,他们还要为“公子”田猎,剥制兽皮,酿造春酒,收藏冰块以及从事其他各种劳役 。他们的妻女同样是“公子”的仆人,要为“公子”进行采桑、养蚕、织帛、缝制衣裳等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