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民以食为天的秘密:活在舌尖上的中国人

导读:中国人之于饮食从来就不那么简单 。《尔雅》里一句:“食色,性也!”更是道出了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那与传宗接代并重的地位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的开播,中国人的味蕾再次被这部纪录片所带动,对于中华美食的探寻之旅也随之展开 。中国人之于饮食从来就不那么简单 。《尔雅》里一句:“食色,性也!”更是道出了饮食在中国人心目中那与传宗接代并重的地位 。而在那个等级森严的专制时代里,连穿衣吃饭这样的琐事都有着严格的规定,什么人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都严格地记录在法律条文里,稍有差池那就是僭越,就是犯罪 。
当然,在今天的时代里,食物的极大丰富以及烹饪技法的全球推广,已经让现代的人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美食享受 。今天中国人已经可以用自己味蕾,感受到人类从古至今所推崇的所有美味 。尤其在中国,作为世界三大菜系之一的中国菜,以其色、香、味、意、形五种烹饪技艺,展示出了中国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 。而事实上,在中国古代的人们却并没有这样丰富的美食可以享用 。如《水浒传》里“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景象恐怕是古代中国家庭一年也难得一次的快意事 。
当人类告别了茹毛饮血,告别了原始的狩猎采集而过渡到农耕时,烹饪便随着人们味蕾的刺激而兴起,以致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古代的中国人真可谓是活在了舌尖上,生产力的低下加上赋税、徭役的频繁,让中国的老百姓不得不为了生存而疲于奔命 。因此,在《左传·曹刿论战》一篇中就有“肉食者鄙”一说 。可见在那个时期,中国的老百姓是吃不上肉的 。
在中国,饮食是有南北差异的 。南方早在河姆渡时期就有了种植水稻的历史,主食一般为大米 。北方的农作物则呈现出多样性,稷(小米)、黍(黄米)、麦等农作物都有着广泛的耕种面积 。如果要基于此而推断出“南方吃米,北方吃面”的饮食传统,那就大错特错了 。在汉朝以前的中国,南方大多吃大米饭,而北方则吃小米饭或者麦饭 。那个时代的人们甚至不知道小麦可以碾成面粉而做成各类面点 。因此才上演了晋景公为吃麦饭而殒命茅厕的悲惨遭遇 。
当然,这种差异并非一成不变 。如黍、麦这样的作物在很早的时候已经在南方广泛种植 。今天的网络名词“怪蜀黍”一词中的“蜀黍”二字,就说明了这种黄米在四川也有种植 。而更为让人惊奇的是,北方人今天所谓的主食“馒头”,竟然是三国时期蜀国人发明的(此说法见于历史教科书) 。而民间更有传闻,诸葛亮南征孟获,班师途中渡泸水,冤魂作怪兴起风浪,诸葛亮按照当地土俗,以面做人头形状祭祀冤魂,便将这种祭祀之物称作“瞒头”,此后又改作“馒头” 。因此,在民间传说的诸葛亮“四大发明”中,除了孔明锁、孔明灯、八卦阵之外,还有一个馒头 。
随着历史的演进以及人口的迁移,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南米北面”的主食习惯逐渐形成 。然而,除主食之外,更为丰富的是中国食谱中的各式菜肴 。从传统的川、粤、鲁、淮四大菜系到后来的川、粤、鲁、淮、湘、浙、闽、徽八大菜系,最后甚至加上了京、鄂二味凑成了十大菜系 。菜肴的丰富极大地满足了中国人的舌尖,可这都已经是宋元以后的事情了 。在唐宋以前,中国人的饮食大都还停留在以马、牛、羊、猪、狗、鸡为主的六畜肉食和以葵(秋葵)、藿(大豆苗)、芹、茆(莼菜)、菖蒲、薇(小豆苗)、芥(芥菜籽)、葑(蔓菁)、菲(韭菜)、葍(小萝卜)、山葱、蒜(山蒜)、蕨(蕨菜)、荼(早期茶叶)等蔬菜为主的菜肴 。宋朝以前牛蒡也入菜,宋朝以后则渐渐淡出了中国人的餐桌,成为一味专属中药 。然而,牛蒡在中国受冷却在日本被奉为瑰宝 。在今天的日本,它仍是十分重要的食材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