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魏救赵战法最初设计者是谁?并非孙膑另有其人

围魏救赵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的著名战例,被列为三十六计之一,为后世推崇和广泛采用 。作为一种战法,后世的“围点打援”就有从此战例中演化出来的意味 。说起此战,人们都会说起孙膑,是他设计并导演了此次战役 。但是,作为这次战役的最初设计者,却另有其人 。
【围魏救赵战法最初设计者是谁?并非孙膑另有其人】公元前353年,魏国魏惠王以庞涓为主将攻打赵国,包围了赵都邯郸 。情况非常危急,赵国派使者到齐国求救 。齐威王召集大臣商量说:“救赵好还是不救好?”邹忌说,不如不救 。段干朋说,不救就是不义,并且对我们不利 。齐威王问,为什么?段干朋回答说,魏国并吞邯郸,这对齐国有什么好处?如果救赵,军队住在赵国郊外,这就使赵国不被攻伐,而魏军也会完好无损 。所以,不如向南进攻魏国的襄陵使魏军疲惫,邯郸即使被攻下,我们也可以利用魏国的疲惫使他受挫 。齐威王同意 。这是记载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的一段话 。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也有记载 。魏国攻打赵国,赵国形势危急,向齐国求救 。齐威王想拜孙膑为主将,孙膑辞谢说,我是一个受过酷刑的人,不能为主将 。于是就任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坐在带帐篷的车里,暗中谋划 。田忌想要率领救兵直奔赵国,孙膑说,想解开乱丝的人,不能紧握拳头生拉硬扯;解救斗殴的人,不能自己卷进去胡乱搏击 。要扼住争斗者的要害,争斗者因形势限制,就不得不自行解开 。如今赵魏两国互相攻打,魏国的精锐部队必然在国外精疲力竭,老弱残兵在国内疲惫不堪 。您不如率领军队火速向大梁挺近,占据它的交通要道,冲击他正当空虚的地方,魏国肯定会放弃赵国而回兵自救 。这样,我们即解了邯郸之围,又可坐收魏国自行挫败的效果 。田忌听从了孙膑的意见 。魏国军队也果然离开了邯郸回师 。在回来的路上,已经疲惫不堪的魏国军队,在桂陵遇上了以逸待劳的齐军,双方交战,魏军被打得大败,死伤两万多人 。
由此看来,围魏救赵战役最初的设计者应该是段干朋 。那么,说起围魏救赵,人们为什么从来没有提起过段干朋这个人呢?《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还有一段记载 。
后来,邹忌和田忌的关系不好,公孙阅对邹忌说,您为什么不考虑伐魏?那样,田忌一定领兵 。如果战胜有功,那是你计谋正确;如果不能取胜,田忌不是向前死战就是向后败退,这样一来,田忌的命就掌握在您的手里了 。于是邹忌向威王建议,派田忌向南进攻襄陵 。十月,赵国的邯郸被魏国军队攻克,齐国趁机起兵进攻魏军,在桂陵大败魏军 。
同时,《史记·魏世家》当中也有记载 。魏惠王十七年,魏军包围赵国的邯郸 。十八年,魏军攻下邯郸 。赵国向齐国请求救兵,齐国派田忌、孙膑救赵,在桂陵打败魏军 。
综合上述两条可以看出,邯郸被围,赵国向齐国求救是在公元前353年,齐国答应出兵,实际上并没有出兵,这就是让赵国坚定保卫邯郸的同时达到疲惫魏军的目的 。而战役实际发生在公元前352年,直到邯郸即将被攻破,赵国将亡,赵国再次(或者多次)向齐国告急求救,齐国这才派出大军救赵 。作为一年前在朝廷提出一项建议,并没有实际参加围魏救赵之战的人,段干朋作为一个在历史上并没有名气的人,被人们忽略就不足为奇了 。
更为重要的是,田忌带兵出击,执行的是齐王救赵的命令,他的想法是直奔赵国,并没有南下进攻襄陵 。这种情况在古代有一个专门的说法,叫做“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说,只要不违反君主的总体战略思想,主将可以按照自己的意见行事,不必再等待君主的其他命令 。这种情况在当时非常多见,像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就是如此 。当时,秦国进攻赵国,魏王下令晋鄙出兵救赵,由于受到秦国的恐吓,又命令他在魏、赵边界的邺城停下来观望形势 。信陵君受到赵公子 平原君的责备,只好窃取兵符,杀了晋鄙,夺取兵权,带领军队直指秦军 。这就说明,仗打还是不打由君主决定,如何打是主将的事情 。田忌立功心切,又和邹忌有矛盾,他没有南攻襄陵而是想直扑邯郸,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那个段干朋,因为邹忌的建议也是南攻襄陵,他的地位肯定比邹忌低微,人微言轻,不会再有人记住他提出过“疲惫魏国以救援赵国”的妙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