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学内容

面对一个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做的不是急着回答问题,而是「理解问题」 。
 
「大众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学内容」,是许多心理平台、撰稿人的疑惑 。
 
【大众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学内容】 想了解这个问题最简单的方式,貌似是去询问大众,而不是平台、撰稿人、科普作家等内容提供者在电脑前面瞎猜 。
 
比方2016年美国的《父母》(Parents)杂志做了一个调查,关于「孩子最想问的问题」,数据显示前几大问题包括「奶奶死后去哪里?、「为什么那两个叔叔手牵手走路?、「为什么有些东西别人家有,我们家没有」……
 
在壹心理、知乎等平台上,我们可以通过问题的阅读量来判断一个问题是否吸引人 。
 
既然如此,我们大可以做一个问卷调查,何必写这篇文章?
 
关键在于,阅读量高,吸引人眼球的文章,真的就是大众「需要」的吗?思考大众的需要,却对大众一无所知,怎么能准确回应大众的需要呢?
 
因此为了真正呼应大众,我们需要更多「同为大众的你我」,共同投入心理学的内容写作 。
 
01  
想了解大众的需要,就不要自以为是的「代表」大众 。
 
所谓「大众」,《乌合之众》(The Crowd: 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中谈到:「没有所谓大众,只有『个人』 。」
 
微博上,总有些人喜欢代表别人发言,譬如一个采访人员采访一位大学生,问他支不支持封闭管理,可能这位大学生回答「支持 。」但这位大学生的意见能代表其他大学生吗?所以这时也会有持反对意见的大学生回复留言:「他不能代表我们 。」
 
当我们去问大众需要什么样的心理学内容,我想首先我们要抛开对于大众的想象,走进大众去倾听他们的声音,才能避免用作者想象中的大众,去构想他们可能的需要 。
 
就像有的孩子明明不冷,父母却觉得孩子冷,于是拼命给他添加衣服,搞得孩子热得小脸涨红,几乎要中暑 。
 
想了解大众的需要,自以为是的代表大众,可能不能解决问题 。我们要放下这种幻想,去倾听大众,才能确知答案 。
 
02  
需要,包括「不需要」 。
 
除了倾听,想知道大众的需要还得通过交流,逐一确认这些需要是真实的 。
 
毕竟我们很难真正理解一个人的需要 。理解必须通过交流,可是生活中很多问题,经常都是因为人们「难以交流」、「连话都说不清楚」所造成 。
 
就像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在《自由与命运》(Freedom and Destiny)所述,「当我们说自由是什么,我们可能就误解了自由 。」
 
所以罗洛梅采取了一个相反的作法,他说虽然我们不见得能说清自由「是什么」,但至少我们能厘清自由「不是什么」 。
 
同样地,我们可以试图厘清哪些心理学内容不该被需要,进而了解哪些心理学内容可能贴近更多人的需要 。
 
这些内容,我想他们不被需要 。因为这些内容很可能为读者带来身心方面的危害:
 
1. 虚假的内容
 
没有人喜欢被欺骗,心理学的文章至少要能传递正确的知识,否则不但会带给人被欺骗的恶感,还可能造成实质伤害 。比方有些谈抑郁症的文章,引用的数据和数据都是错的,导致有抑郁情况的读者延误就医 。
 
2. 目的性太强的内容
 
有些文章难免带有销售的意味,有的软文写得力求客观,就算看到最后不买产品,依旧能为读者带来收获 。
 
但有些文章会用各种方式去促进读者消费,即使内容有问题也不在乎 。比如有的平台为了销售心理课程,把一堆无伤大雅的心理感受都渲染成心理疾病 。
 
3. 带有恶意的内容
 
有些作者明显在带风向,试着拉仇恨,或是给读者洗脑 。像是某些一味鼓励三从四德,把女性洗脑成男性附属品的文章 。或者某个仇男或仇女的作者,把仇恨写成文章,把男人都说成下半身的动物,把女人都说成拜金的商品 。
 
4. 看不懂的内容
 
有些作者喜欢掉书袋,把大众当成专家学者,或者想突显自己的学识,尽管内容很丰富、旁征博引,却使一般大众根本看不懂 。
 
5. 利用大众需要的内容
 
有些作者非但不想呼应大众的需要,他甚至抓住大众的需要,利用这个需要为自己谋求不当利益 。就像某些卖假药的人,他们根本不在乎人命 。
 
反之,什么样的内容是大众需要的心理学文章呢?
 
我想基本与上五点背道而驰,当是「真实的」、「目的性不强」、「怀抱善意」、「能让人看懂」、「呼应大众需要」的内容 。
 
03  
与其当一位知识提供者,不如当一位「选择促进者」 。
 
心理学内容的精神,和心理咨询大体一致 。
 
欧文亚隆(Irvin Yalom)认为咨询师在咨询中很多时候要做的,不是像一位向导带领来谈者,而是当来谈者的「紧紧跟随者」 。
 
咨询就像陪来谈者潜水,陪伴他走进过去,进入潜意识的深处 。那是咨询师从未到过的地方,他怎么能够带领来谈者呢?
 
实际上是来谈者带领咨询师,让咨询师陪伴他展开一段忐忑不安的探索之旅 。
 
大众需要的心理学内容,内容提供者们要做的也是如此,不是老想着引领来谈者一下朝这里,一下朝那里 。而是紧紧跟随那些发出疑问、表达困惑、谋求帮助的人,以他们的提问为主题,拿出自己的专业给予响应 。
 
内容提供者的专业是一回事,谦逊的姿态又是另一回事 。
 
因为各自专业领域的不同,每个人能够响应的问题各有局限 。我们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一些参考,这些参考有凭有据,并且符合一般大众的阅读水平 。
 
没有人能无所不知,对于不擅长的问题知道有所保留,且能告知读者该内容的局限,是内容提供者的责任 。
 
就像有几年「追究原生家庭」云云的论述彷佛成了一个人人生成败的唯一公理 。
 
当然这些观点让某些人得到救赎,却也让某些人陷入认知误区,把自己所有的问题都推给父母,或是象征性的意义之中,却忽略了当下与现实,以及许许多多其他立场不一,却各有成效的心理学观点与疗法 。
 
更何况,关于「原生家庭」的内容很多,却水平不一,有些人带着前述所说的欺骗、目的性或恶意,非但没有满足大众的需要,反而玩弄大众的需要,吃人血馒头(还记得咪M吗?) 。